袁斌:杨兰兰去哪了?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短评 > 正文
袁斌:杨兰兰去哪了?
作者:

引发全球华人关注的神秘豪车女杨兰兰(Lanlan Yang,音译)车祸案于2025年10月17日上午在悉尼唐宁中心地方法院(Downing Centre Local Court)进行第三次提讯。图为被告杨兰兰出庭律师约翰‧科恩(John Korn)图中,离开法庭。(周东/!!:

就在杨兰兰案10月17日进行第三次提讯,被告本人再度缺席之际,据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杨兰兰在沃森湾精英街区的豪华海景公寓已经彻底搬空。原本封闭的公寓空无一人,窗帘敞开。杨兰兰停放在地下车库的豪车也消失不见。

当地房地产经纪公司一名代表业主表示,他不能就杨兰兰的租约发表评论,因为他被告知不准发声。

震惊之余,大家都在问:杨兰兰去哪了?

按说这类案情当事人在案件未决时,极少主动搬离固定居所。全面撤离意味着三件事:断开司法执行的固定投射点,避免警方上门拘捕;提前转移资产,防止车辆或住址成为拘押或查封线索;进入“可消失状态”,为潜伏或外逃预留空间。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杨兰兰的消失不是慌乱逃跑,而是高度有准备、有节奏的“架空现实身份”的第一步。“搬空”是一个清晰信号:她将自己从原社会轨迹中抽离。

那么杨兰兰是否已经逃离澳大利亚?

如果她的护照尚未被司法限制,确实存在提前出境的物理可能。但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她的代理律师科恩(John Korn)表示,正在与警方高层通信并与车祸受害者商谈,如果相关谈判有了结果,杨兰兰就会出庭。他还说,法庭可能通过电话联系杨兰兰。若杨兰兰已离境并决定不再回澳,律师进一步周旋的意义会大幅降低。

因此更合理的判断是,她杨兰兰极可能仍在澳洲境内,但已转入隐蔽住所,以等待11月14日前的谈判结果。出境不是她的第一步,而只是为应对司法谈判失败的后备方案。

若谈判失败,杨兰兰会外逃吗?

完全可能。其外逃不外乎三种:一是返回中国大陆,这不仅是为了逃避司法惩罚,更是重新进入可受保护的政治空间;二是前往无引渡或引渡难度高的第三国,如阿联酋、柬埔寨、俄罗斯等。三是以港澳门或东南亚作为跳板中转,回中国或其它国家长期潜伏。三者并非平行选项,而是不同阶段的串联策略。

如果杨兰兰外逃,中共是否会提供协助与庇护?

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

从动机来看,若杨兰兰拥有高价值信息、资金背景或社会关系链条,一旦继续留在澳洲司法程序中,其联系网络可能被侦查程序公开化。这种情形下,将其回收至可控范围(即中国境内)反而符合中共行为逻辑。

从历史来看,中共以往确有在境外案件中“提前撤离涉案人员”“协助规避司法曝光”的先例。所谓协助不必表现为外交护照或公开介入,资金转移、路线安排、第三地接应、身份保护均属可操作区间。

从结局来看,若杨兰兰回国,外界无法再取得其行踪,亦难以再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她从司法风险主体转化为置于政权可控视野内的资源,仅从利益最大化视角,这对中共而言并非不合理选择。

接下来,11月14日将是杨兰兰案的明确分叉点。因为法院已同意把案件推迟到这一天,并要求杨兰兰届时要出庭抗辩。

若杨兰兰出庭,表示谈判有进展,风险可控。若她再度缺席,大概率意味着司法破裂,逃逸计划进入执行阶段。一切取决于谈判是否成功。

杨兰兰案远非一桩单纯的车祸责任纠纷,而是当代中国人身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结构性命运”的缩影:他们在自由社会触犯法律,却又带着一种对司法的深层恐惧与对政治庇护的依赖本能,在两种制度之间寻找一条生路——不是面对,而是规避;不是解决,而是脱身。

11月14日不会终结这件事,但它会决定这起事件从“司法案件”走向“潜逃事件”,还是进入“政治回收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戏,可能从那一天才正式开始。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3/229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