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都把百姓视为国之根本,只有国家的根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定。
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天灾人祸。
只有将百姓的幸福挂记在心,才是令百姓感恩、期许的好官。
明朝的周忱就是这样一位以爱民为本,令百姓爱戴的江南巡抚。
他也被称为当时最懂理财的大臣。
据明史记载,周忱字恂如,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甲申科进士,授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官至工部尚书。
明朝宣宗年间,周忱被推荐担任南直隶巡抚,他刚刚上任的时候,便察访民间疾苦,最为担忧苏州、松江两地的赋税过重。
周忱在粮食丰收的年间,用官银买入大米,并囤积起来,以备灾时赈济百姓。
宣德八年的冬天,周忱上奏皇帝建立“济农仓”法,皇帝同意了。
他于是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共同商讨。
第一年,苏州府用官银收得三十万石米,存储在本地粮仓,松江、常州两府也是同样。
第二年,江南遭受旱灾,苏州、松江两地有三百万饥民,存储的粮食全部分发完依旧不够。
因此,周忱又计划再增加“济农仓”中粮食的储积量。
原先各州府秋天上交官府粮食的时候,当地征粮的粮长和乡邨的里长常常向百姓多征粮食,却不是所有的都及时上交官府,每年都会有农民因为交不起粮食而逃往外地。
周忱便在各河边的码头专门设定收粮点,派人专门负责收粮、发粮和运输,而百姓直接把粮食送到官府,不经过粮长、里长,如此一来,粮食的损耗便减少了三分之一。
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按照规定当收粮满一百万石时,就需要送到南京仓储库。
用来供给北京军队每个月的俸粮,但押送等却要每石米合计六斗费用,一百万石总计六十万石费用。
周忱与况钟等人商议说:“他们既然可以到南京接受俸粮,为什么不能到这里来接受俸粮呢?如果在这里直接供给的话,不仅可以免除人力劳苦,还可以节省六十万石粮食。
把这些粮食转入济农仓,农民便没有后顾之忧了。”
况钟等人都十分赞同这一做法。
周忱于是奏报朝廷,获准后即刻实行。
执行下来,光苏州一府就获得四十万石大米,再加上官府平价买入济农仓的,共有六十万石。
周忱说:“有这么多储量,不仅可以用来赈济百姓,而且运输的过程中有损失的,也可从这里借给赔偿,等秋天收获的时候,再按数还给官府。
如果农民修筑堤岸,疏通河道,便可以按人口供给粮食。”
朝廷都一一听从了他的建议。
第二年,江南地区又遭受旱灾,他传令各郡打开济农仓赈济百姓。
因此,尽管田里没有禾苗,但百姓却没有遭受饥饿,前前后后救了一百多万人的性命。
正统元年,周忱重新审定了南京管辖地区官田的交粮标准,只苏州一府就减去了秋季公粮百十多万石,其他州也减少了很多。
苏州、松江三百年来,在屈指可数恩泽最能惠及百姓的人中,周忱为第一。
而周忱仍然嫌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而且天性喜好布施,凡是僧尼,有修建寺院、塑造佛像的,都会向他募缘,他从来没有拒绝过,有时候他捐助的数目还会超过僧尼的期望。
然而,他的钱财物用却愈加丰厚。
江南的百姓把他当作福星一样。
二十多年,那些生活在他所治理管辖地方的百姓,都感到非常的幸运。
参考资料:《皇明通纪》、《明史》
(人民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