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篇报道:一名北大硕士生,毕业后找到一份月薪8000多元的工作,年底还有奖金。顺利找到这份不错的工作,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这个硕士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整天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原因是他觉得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对不起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在北大读书时,他的父亲曾经在邻居和亲戚面前夸下海口,说其儿子将来毕业后,每年可以赚到上百万元钱。
看到这则报道,我不禁愕然了。
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就存在着“望子成龙”的思想。他们苦口婆心地引导、教育孩子刻苦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博取功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如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才的价值观在不断改变,这种“望子成龙”的思想,也应该改变了。诚然,父母亲盼望孩子成材、盼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孩子身上寄托着太多的“功名期待”,将“高回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唯一目标,非要孩子成龙、成凤、当大官、挣大钱,才说是成功;而将最本然的人格养成、人本意识以及和谐性情都忘掉了,这就值得商榷了。
从这个硕士生的父亲对孩子期望太高一事,我联想到,时下,许多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尽快成材,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把小孩送到各种补习班学习。为了能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家长们个个都是慷慨解囊,花钱不皱眉头。我儿子的邻居,花去一万多元钱买了一架钢琴,把刚上幼儿园的小孩送到钢琴培训班去学习,企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钢琴家。
时代早已变了,人的思维也要改变,孩子们的自主性意识渐渐有了,自主性的观念也渐渐强了,所以,作为家长们来说,不可以再用教条式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了,而应该用圆融的方式去沟通孩子,这样,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否则,孩子往往受不了太大的压力与期待,非但不能成龙成凤,最要命的是,有的子女反而成了社会的负担。这种物极必反的现象,难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少见吗?
笔者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太高,所定的育儿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顺其自然。孩子做不到的事,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为之。假期,本来就是学生休假的时间,所以说,应当尽量少安排他们参加补习和培训。平时,要注意多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启发孩子、诱导孩子,多顺着孩子,多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到最后实现不了,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愉快。不知这位北大硕士毕业生的父亲,何时才能走出不愉快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