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与西方国家对中国(中共)的疑虑根深蒂固,而中国(中共)自身的外交路线与战略考量,则使其角色更趋于象征性与边缘化。图:2025年9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Erdogan)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期间举行会晤。(Vladimir Smirnov/Pool/AFP/Getty Images)
在俄乌战争进入持久化阶段之际,中国(中共)虽然多次公开表态支持“政治解决”与“和平谈判”,甚至积极提出所谓“中国方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北京几乎没有可能真正坐上谈判桌,更不可能在战后安排中扮演关键角色。乌克兰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根深蒂固,而中国自身的外交路线与战略考量,则使其角色更趋于象征性与边缘化。日前莫斯科当局提出要邀请中国(中共)参与战后和平会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立刻回应,表示不会邀请中国参加相关会谈。
自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中共)官方一再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使用核武器”、“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2023年起,北京更提出十二点和平方案,以及与巴西联合的“中巴和平倡议”。这些提案从未要求俄罗斯撤军,也未正面谴责侵略行为。北京的用语模糊,刻意维持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试图在国际场合塑造“中立调停者”形象。但问题在于,中国并未停止对俄国的经济与技术支援。无论是能源进口、关键零组件供应,甚至军民两用技术流向,都在事实上削弱了国际对俄罗斯的制裁效果。这样的矛盾立场,使中国的“和平仲裁人”身份缺乏可信度。
泽连斯基政府对中国(中共)的态度相当明确:礼貌接待,但实质排斥。乌方曾表示“中国的介入有好有坏”,对于尊重主权等原则予以肯定,但同时强调中国方案缺乏乌方最核心的要求——俄军撤出占领区域。尤其是“中巴方案”更被泽连斯基直言为“破坏性”提案,因为它暗示乌克兰需要以领土让渡或“遗忘伤痛”来换取和平。乌克兰外交圈更进一步认为,北京只是想在全球议程中争取话语权,并未展现救济受害者或迫使俄军撤退的诚意。泽连斯基近期甚至公开宣布,不会将中国列为任何安全保障国,彻底封闭了北京进入核心谈判机制的可能性。
美国与欧洲盟友同样不信任中国。欧盟与北约持续将中国(中共)视为“亲俄”力量,认为其在制裁问题上的立场与行动完全破坏“中立”形象。西方在乌克兰安全保障安排中,也未曾考虑让中国成为主要参与者。对欧美而言,北京的斡旋提议更多是公关操作,与实质和平解决无关。国际社会内部对未来和平机制仍未达成共识。无论是瑞士所推动的乌克兰和平峰会,还是美欧的多边协商,皆将中国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这意味着,北京最多仅能在“边会”或“旁听”场合表达立场,难以触及真正的议程设计。
北京之所以积极提出倡议,实际上是希望透过乌克兰议题展现“全球治理能力”,并在战后重建争取利益。中国企业已开始关注乌克兰重建可能带来的基建、能源与科技合作商机。换言之,北京更在意的是借由和平议题进入战后经济格局,而不是在现阶段付出代价推动冲突终结。部分评论甚至认为,中国并不急于战争结束,因为持续的战事能分散美国与欧洲的资源,使北京有更多战略回旋空间。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仅停留在“口头调解”与“象征倡议”,却没有实际迫使俄国让步的动作。
整体而言,中国在乌克兰议题上处于矛盾与边缘的状态。虽然口头上强调“和平推动者”身份,但其与俄罗斯的深度合作,早已使其丧失国际社会对中立仲裁者的信任。对乌克兰而言,北京不仅在战争初期未出手制止侵略,如今更被视为偏袒俄方的力量。西方盟友同样将中国排除在任何安全保障框架之外。未来北京或许仍会以外交辞令“积极参与”和平议程,但那仅止于象征性表态与战后经济盘算。真正的谈判桌与安全保障机制,对中国来说几乎是关门的。北京“坐上谈判桌”的机会,实际上早已随着战事演变与国际信任瓦解而消失殆尽。
(杨聪荣为澳洲国立大学亚太研究博士,中台湾教授协会理事长、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