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得道
张三丰的先祖裕贤公,博学且会占象。与儿子昌一直隐于江西民间。南宋时他算得王气起于北方,遂举家北迁到辽东懿州.张三丰即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四月初九日诞生在这里。据说,张昌的夫人林氏在生张三丰时,梦见斗母元君手招大鹤停在屋前,长啸三声而被惊醒,随即产下张三丰。当时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是他后来的号。
张三丰幼时就与众不同。五岁时,他患了眼疾,附近的方外之人张道长看到他后说“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于是让张三丰拜其为师。其后张三丰跟随张道长学习道经七年,过目成诵,并兼读儒释两家之书,这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十二岁时,张三丰拜别张道长,回到家中,专修儒学。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中了秀才。二年,称“文学才识”,等待候补任用。过了几年,被任命为县令。但这不是张三丰的志向,他常常说“富贵如风灯草露,光阴似雨电浮沤”,因此立志修道,在政务之余寻仙访道。他的老朋友刘秉忠亦慨叹其“真仙才也”。
三十二岁那年,张三丰的父母双亡。于是他借守孝之机辞去县令的官职。其后,他将田产悉数交予族人,告知代为扫墓,并辞别妻儿,往来于名山古刹,继续寻仙访道之旅。在经过宝鸡时,他见三尖山上三峰挺秀,苍润可喜,遂自号为“三丰居士”,并在此居住。
如此四处寻访三十多年,张三丰终于在六十七岁时(1314年),在终南山遇到火龙真人而得大道真传。之后,他前往武当山,面壁九年修炼,终于得道成仙。他是老子所传的“隐仙派”(亦称“独龙派”)一脉的六代传人——独龙六祖。
●济世奇闻
元朝亡后,张三丰在明朝初年在湖北武当山结庐。因其长相奇异,高而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不论寒暑,都是一个斗笠一件道袍,更兼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邋遢道人”或者“邋遢张仙人”。这时的张三豊早已是得道仙人,在他看来,人间的“邋遢”不过是表象而已,世人有几人能参透?得道成仙的张三丰,具足慈悲、智慧和神通。他在人间显露神通,扶助弱小、济世救人、化解危难的事迹很多。
张三丰吃饭,不论一升还是一斗,一顿吃完。有时几日吃一餐,有时两三个月吃一次,仍像往常一样。他还有过目不忘之才。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
明代李景隆的曾孙萼说,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张三丰在家住了几十天。张三丰临别时说:“你家超不过千日,该有大祸没吃的。我留两样东西。危急时,可披蓑顶笠绕着圆走,叫我的名字。”
过了两年果真出了大案子,他们全家被幽禁起来,朝廷不供给粮食。他们的粮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张三丰说的呼喊。一会儿,前后园圃里长出谷子,不足一个月就熟了。因为有谷子吃,才没饿死,谷子刚吃完,朝廷才给米。再呼喊就不长谷子了。
民间传说京城里有个酒馆,内有个精神不正常的童子,手足溃烂,大概活不长了。一天,他见一个破衣道人来讨酒喝,趁主人没看见,就施给他一罐。这样做了两个月。道人说,“你的病可以治好。”他叫童子把头向上侧过来,用气吹入他的耳朵,感觉像蒸笼似的热,第二天病就好了。这位道人就是张三丰。
张三丰还常身带七针,以七针治疗疾病,是以人称“七针先生”,常于人祛痛苦于俄倾,救性命一瞬间。不过,张三丰驻足人间的使命不仅仅是扶助弱小、济世救人啊!
张三丰崇道、弘道,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不为物欲所牵累,及时修炼,追求永恒。指出人生贪恋荣华富贵,犹如在苦海里漂泊,时常处在危险之中,他说“古今名利总尘埃”。
在诗“晚步咸阳”中写道:“天边飞雁排云表,我亦长吟咸阳道。咸阳古道草迷离,百代王侯尽枯槁。西行万里多感怀,人生岂若神仙好!任他沧海变桑田,鹤貌松姿长不老。”以此唤醒迷中人,修身大道。
在诗“日观早起观日”中,张三丰写道:“天鸡一唱海门开,日涌波涛出海来。万里眼光红不断,三山头脑绿成堆。遥闻笙鹤从空降,只见云龙带雨回。别有飞仙挥鹿麈,令人企首望蓬莱。”日出的场景在张三丰描绘中很美,笙鹤与云龙这两种祥瑞之物交替出现,飞仙挥动着手中的鹿麈,招引着得道之人踏上成仙之路。
他在“琼花诗”中写道:“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长带古烟霞。”通过描写仙葩琼花的洁白无瑕,香远益清,令人为之神往,体悟到做人要一身正气,不染纤尘,追求高洁的境界。
我们可以从张三丰的诗歌中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怡然和对“道”的崇尚。
张三丰游遍天下,济世救人,化解危难,有许多神奇之事。他所倡导的修道人应具有的慈悲、仁心和化育众生的襟怀,展示道家文化的真精神,体现其高标立世、独立不阿的风骨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觉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