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活绝非仅限于某一性别的技能:男士们理应与女士们同样学习,这是一项适合所有人的技艺。
曾祖母那代人亲手为自己做衣服,也为家人们做。窗帘可以改造成连衣裙、旧裙子可以做成被子、旧被子又能改造成餐巾。这一切都得益于缝纫机的神奇魔力,但重要的是,她们会做针线活儿。
这不仅仅是因为生活贫困,而是因为祖辈们实干的信念。这和你在家做饭而不是每餐都去餐馆用餐是同一个道理,也如同你希望孩子们会弹钢琴而不只是听录音一样。
亲自动手是种美德,也充满乐趣,用双手创造的过程会带来特别的愉悦感,而且通常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我曾有一个大院子,从来都不愿意花钱雇人来修剪草坪,这是因为他们永远都比不上我自己修剪得好。而且独立做事会带来满足感,伴随着成就感。
我不反对劳动分工合作,也不打算为工艺美术运动的浪漫主义摇旗呐喊。我们网购,衣物就能送到家门口,而无需自己缝制,这确实是进步。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餐厅和流媒体音乐。
尽管如此,把所有可能的活都外包给大公司,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你会很快就把衣服扔掉,因为它们容易破损,毕竟你对它们毫无情感投入。面料毫无传承的意义,更别提重新利用了。一切都是买来穿穿就扔掉,这种消费模式导致了生活中真实事物的根源性归属的丧失。
目前,怀旧风潮正在席卷整个文化界。人们热衷于复古的风格、经典音乐、老式求爱方式、旧时尚、复古的室内设计。黑胶唱片大行其道,就连本地餐馆也重新启用蜡烛,摒弃那些愚蠢的仿蜡烛假灯饰。
全国各地纷纷涌现缝纫俱乐部,这并不令人意外。缝纫如此流行,《纽时》甚至宣称“缝纫又酷起来了”!而我的反应是:我根本不在乎它酷不酷。缝纫的回归是件好事,因为它代表了对精准工艺、手工制作以及投入个人心血的价值观回归。
令人深感担懮的是,我们现在有几代人连最基本的针线活都不会。无数次,我在聚会上遇到有人衣服出了问题,而我是唯一一个随身携带缝纫包并且知道如何用的人。或许我是唯一一个傻到主动帮忙的人!不管怎样,我总是帮人缝纽扣、重新固定肩带、修补破洞等等。衣服出现意外破损很常见,但让我难以理解的是,人们竟然不知道缝补的基本技巧!
小缝纫包随处都可买到,对衣服保养有很大帮助。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它,人们是怎么处理衣物的﹐难道他们真的会为了缝一颗纽扣就把衬衫送到裁缝店吗?也许有人真会这么做。
西装的某些部位容易出现磨损,可能是左上口袋、裤兜,也可能是西装的纽扣。这些东西不可能永远完好无损,如果会用针线,很快就能缝补好,让衣物重获新生,不必总是依赖裁缝,这过程本身就是种乐趣。
我是怎么学会缝纫的呢?是祖母教我的,后来我进入服装行业,学到了更多技巧。我擅长缝裤脚、缝袖子,甚至还能改腰围。
勤快也不总是好事。有一年圣诞节,老板给我定了一条硬性规定:两周内不准修改衣物。有一个客户想要七套西装,但条件是第二天就要改好。我加班加点,把所有衣服都改好了。第二天,老板表扬我是最佳销售员,但随后告诉我,因为不服从指令,我被解雇了。无论员工多优秀,他不能容忍员工违背他的指令。
没错,我当时很生气,但他是对的,他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我需要吸取教训。所以在下一家店,我跟老板达成协议,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做改动。他很高兴并同意了﹐一切都顺利解决,只留下了被解雇的创伤。不过没关系。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再也不能将线穿过针眼了,我得四处找人帮忙。有一次,我甚至沿着街道跑遍各家店铺,找人帮我穿针引线。
就在那时,我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就是小巧精致的穿针器。这是19世纪的发明,由一小块铝和钢制成。你把细小的一头穿过针眼,这很容易,然后露出较大的部分,把线放进去,再一拉,就像变魔术一样!每次都能成功。
发明穿针器真是太棒了,我又可以继续做针线活儿了。我不禁想,有多少想学缝纫的人因为穿针太难而放弃了。我无从得知答案,而且我也很不好意思自己之前竟然不知道有这么神奇的东西。现在我知道了,而且研究它的发明历史也很有趣。
就发明而言,没有什么能与缝纫机相提并论﹐那是现代的开端。缝纫机于1831年问世,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断改进。到19世纪末,缝纫机已进入每个家庭,而且它们的基本设计没有太大变化。如今——你猜对了——人们对这些老式缝纫机充满了怀旧之情。它们经久耐用,即使将脚踏式缝纫机改装成电动的,它们的功能也一如既往。我喜欢造访纽约市的老裁缝店,看到人们还在使用75到100年前的老式机型。为什么?因为它们仍然好用。
话虽如此,这也是我个人的偏见,但我确实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针线活。没有机器,只有你和你的双手,这才是精细活儿的所在。你可以缝补虫蛀的洞、加固纽扣、修补口袋上的破洞,让所有衣物焕然一新。
这一代人会学习缝纫吗?或许吧。或许经济形势将迫使人们重拾缝纫。缝纫带来快乐与满足感,更是一项宁静美好的活动——确实需要时间投入,同时也能培养耐心、坚持与精准。这绝非仅限于某一性别的技能:男士们理应与女士们同样学习,这是一项适合所有人的技艺。
最后一点,在eBay上,人们能找到带有精美刺绣的老式桌布和餐巾。即使不知出自谁手,仍能感受到制作者的技艺与对这项手艺的热爱,这也让我们所有人都心生向往。刺绣曾是人人都会的手艺,但如今却已近乎失传。让我们也重拾这项传统技艺吧!
作者简介:
杰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创始人兼总裁。他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上发表了数千篇文章,并以五种语言出版了10本书,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锁》(Liberty or Lockdown,2020)。他也是杂志《米塞斯之最》(The Best of Mises)的编辑。他定期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经济学专栏,并就经济、技术、社会哲学和文化等主题发表演讲。联络信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Sewing Is Back!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