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攥着92分的试卷回家,眼睛亮着跟妈妈分享,妈妈却扫了眼试卷问“那8分怎么丢的?隔壁小雨考了98”;孩子躲在房间哭,爸爸敲门进来却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男孩子要坚强”;甚至有的孩子说“我觉得心里难受”,爸妈却笑着说“你小孩子家家,哪有什么烦心事”。
这些场景里,爸妈不是不爱孩子,反而可能觉得“我在帮他进步”“我在教他坚强”,可没发现孩子眼里的光慢慢暗了——想说的话咽回去,委屈的情绪藏起来,时间长了,心里像堆了湿棉花,越来越沉,最后连笑都变得勉强。其实没有“天生抑郁的孩子”,很多时候是父母不经意的做法,慢慢把孩子的情绪逼到了死角。
别让爱变成“情绪枷锁”
这几种父母的做法,容易让孩子憋出情绪问题
1.永远“挑错”的父母:孩子再努力,也得不到一句肯定
邻居家孩子小宇,每次画画都很认真,画完兴冲冲拿给妈妈看,妈妈却总说“你看这里线条歪了”“颜色涂得太乱”;后来小宇考了班级第三,妈妈还是说“别骄傲,下次肯定有人超过你”。慢慢的,小宇再也不主动拿画给妈妈看,考试成绩下来也藏着掖着,连说话都越来越小声。
这种父母总觉得“多挑错才能让孩子进步”,却忘了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他要的不是“完美”,是“我努力了,你能夸夸我”。可永远的挑错,会让孩子觉得“我怎么做都不够好”,慢慢否定自己,连尝试的勇气都没了,心里的委屈攒得多了,就会变得沉默、低落。
2.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的父母:你的压力,别让孩子扛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我每天上班这么累,你还不听话,你对得起我吗”——很多父母在婚姻、工作里受了委屈,就把情绪撒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辛苦都归到孩子头上。
孩子听不懂“大人的无奈”,只会当真觉得“是我不好,才让妈妈这么累”“是我让爸妈不开心”。他会背着沉重的负罪感过日子,不敢撒娇,不敢提要求,甚至故意讨好爸妈,生怕自己“再做错事”。时间长了,孩子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会变得压抑、不开心,甚至觉得“我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3.看不见孩子情绪的父母:“别矫情”三个字,堵死了孩子的倾诉欲
孩子被同学欺负了,哭着回家说“他们都笑我”,爸爸却说“别人笑你,你不会怼回去?哭有什么用”;孩子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说“我怕黑”,妈妈却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别这么矫情”。
孩子的情绪很简单:难过时需要安慰,害怕时需要陪伴,可“别矫情”“别哭”这些话,像一扇门,把孩子的倾诉欲关在了外面。他会慢慢发现“我说了也没用,爸妈不会懂我”,于是把情绪憋在心里,开心不跟人说,难过也不跟人说,慢慢就变得孤僻、寡言,心里的情绪越积越多,早晚要出问题。
4.控制欲强到“没自我”的父母:孩子活成你的“影子”,却丢了自己
“你必须学钢琴,以后能加分”“不准跟那个成绩差的同学玩,会带坏你”“我帮你报了补习班,周末别想着出去玩”——这种父母总觉得“我替孩子安排的,才是最好的”,却没问过孩子“你想做什么”。
孩子在这种控制里,会慢慢失去“自我”: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觉得“我的想法不重要,爸妈说的才对”。可内心深处的“不喜欢”又会一直冒出来,一边不敢反抗,一边又委屈自己,时间长了,会变得迷茫、压抑,甚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反正都要听爸妈的,我努力还有什么用”。
不用“完美”,只要多“看见”孩子就好
1.别总挑错,试着“看见努力”
孩子考了92分,别说“那8分怎么丢的”,可以说“你这次比上次多考了5分,肯定在错题上花了不少功夫,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孩子画画歪了线条,别说“涂得真乱”,可以说“你画的小太阳真可爱,妈妈喜欢这个颜色”——一句肯定,比十句“挑错”更能让孩子有底气。
2.别把压力传给孩子,你的情绪自己扛
工作不顺、跟伴侣吵架,别跟孩子说“都是因为你”,可以说“妈妈今天有点累,想自己坐一会儿,等会儿再陪你玩”。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爸妈”,不是“把情绪撒在他身上的爸妈”——你可以难过,但别让孩子为你的情绪负责。
3.别再说“别矫情”,试着“接住情绪”
孩子哭了,别说“别哭”,可以蹲下来问“你是不是很委屈?能跟妈妈说说发生什么事了吗”;孩子怕黑,别说“别害怕”,可以说“妈妈知道你怕黑,咱们一起在床头放个小夜灯,你要是醒了,喊妈妈一声就好”——先接住孩子的情绪,他才敢跟你说心里话。
4.别总控制,给孩子“一点选择权”
报兴趣班时,别说“你必须学钢琴”,可以说“钢琴能培养气质,画画能让你开心,你想试试哪个”;周末安排时,别说“你必须去补习班”,可以说“咱们上午去补习班,下午你想出去玩还是在家看绘本”——给孩子一点选择,他会觉得“我的想法很重要”,慢慢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