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辞职。此前,日本执政党在参议院选举惨败后,寻求举行新的领导人竞选
2025年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及首相职务,结束仅11个月的执政生涯。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白热化,也凸显日本政局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与转型期。自民党在2024年众议院与2025年参议院选举中接连失利,首次在参众两院沦为少数执政联盟,石破茂的黯然离场成为这场政治危机的缩影。未来日本政局的走向,将取决于自民党内部整合、新兴势力的影响,以及新领导人如何应对内外挑战。
石破茂的辞职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内外压力的集中爆发。2024年10月众议院选举与2025年7月参议院选举的连续败北,使自民党失去国会多数,创下1955年建党以来首次参众两院皆无过半的纪录。选举失利直接削弱了石破茂的领导基础,党内保守派与改革派矛盾随之激化。前首相麻生太郎、前干事长茂木敏充等“倒石派”领袖,联合安倍派与麻生派等保守势力,发动逼宫行动,要求石破为选举失利负责。同时,2023年爆发的“黑金丑闻”持续发酵,虽然石破提出政治改革方针,却未能挽回民众对自民党的信任,导致党内支持率仅剩2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调显示石破内阁支持率近期回升至42%,且超过半数民众认为他无需辞职,但党内派系的强大压力最终迫使他选择主动退场,以避免更严重的分裂危机。石破茂在记者会上警告,如果自民党不改变,将沦为“陈腐政党”而失去未来,这番言辞直指派系政治与权力分配的痼疾。然而民意与党内派系的背离,更凸显出自民党内部权力结构与国民期待的严重脱节。
石破茂的辞职同时象征自民党内改革派力量的挫败,保守派系趁势回升。安倍派(清和会)与麻生派(志公会)作为倒石主力,展现了其在党内的强大影响力。安倍派虽因安倍晋三遇刺与领袖缺位而面临内部动荡,但仍凭94席议员与多个内阁高层职位维持主导地位;麻生派则以50席议员与财经、行政资源稳固其势力。相较之下,石破所代表的无派阀清流路线显得势单力薄,改革派缺乏有力接班人,难以抗衡保守派的联合攻势。即将于10月4日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将成为派系权力重新洗牌的关键战场。前经济安全保障大臣高市早苗、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以及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被视为热门人选。高市延续安倍路线,主张修宪与对华强硬,深受右翼支持;小泉则以年轻形象与温和改革路线吸引年轻选民;林芳正作为中间派,强调政策延续性与党内团结。各派系的合纵连横将决定选举结果,保守与改革两股力量的博弈将直接影响自民党未来的政策方向。
自民党的连续败选不仅源于内部矛盾,也反映了新兴政党的崛起。国民民主党与参政党透过减税、反移民与民族主义诉求,分食自民党的年轻与保守选民。特别是参政党,凭借YouTube等新媒体与反移民议题迅速崛起,成为参议院第三大党。这一趋势显示日本选民对传统政党的不满日益加深,民粹与极右势力正逐步重塑政治版图。如果自民党无法有效回应,将面临支持基础进一步流失的风险。
新任首相将面临多重挑战。国内方面,通膨率已连续三年超过2%,大米价格更暴涨100%,民众对生活成本的忧虑持续加剧。2025年5月的CPI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仍然攀升,石破内阁的纾困措施成效有限,导致民怨沸腾。对外而言,美国川普政府的关税压力与中美战略竞争,使日本陷入“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两难。新首相必须在美日同盟与中日经贸关系间寻求平衡,同时面对国防预算增加与财政压力之间的矛盾。
由于自民党沦为少数执政联盟,未来立法将高度依赖与公明党或中间政党如日本维新会的合作。政治学者村上博美指出,危机或许是自民党重塑未来的契机,但如果新领导人无法团结党内并回应民意,日本可能重回1990年代“短命首相”的动荡局面。分析家预测,若高市早苗当选,日本政策可能出现右倾,强化美日军事合作;若小泉进次郎胜出,则可能采取更灵活的改革路线,试图挽回年轻世代的支持。
石破茂的辞职是日本政局转型的缩影,凸显自民党派系政治的痼疾与新兴势力的挑战。新领导人必须在党内整合、经济振兴与外交平衡间寻找突破,否则日本恐难摆脱政治不稳与民粹化的风险。对台湾而言,日本政局的动荡可能影响区域安全与经贸合作,值得密切关注。未来数月,自民党总裁选举与新首相的政策走向,将决定日本能否在这场危机中找到重生契机。
(作者为澳洲国立大学亚太研究博士,中台湾教授协会理事长、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