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哥华的中国买房客们,避税手段让我大开眼界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国际财经 > 正文
在温哥华的中国买房客们,避税手段让我大开眼界

上个月一个周六下午我正在整理民宿客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林小姐我想问问你那套房子还出租吗?不是短租我想长租三年。”

电话那头是个中年男人普通话很标准但带着一点南方口音。

我愣了一下。我的民宿在基斯兰奴区月租金4500加币短租收益明显更高为什么要长租?

“先生可以问问您为什么选择长租吗?”

他笑了:”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有我们的算法。”

这句话让我开始了一段大开眼界的经历。

老张50岁左右看起来很普通。开着一辆七八万的丰田卡罗拉穿着优衣库的羽绒服完全不像那种”有钱人”。

但他看房的时候问的问题让我觉得奇怪。

“这房子的地址能不能作为公司注册地址?”

“房租发票可以开到公司名下吗?”

“如果我太太来住,算不算我的员工出差?”

我当时觉得他可能是个小生意人想省点税而已。直到他掏出支票簿一口气交了三年房租。

整整16万2千加币。

一张支票。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老张很健谈,经常请我喝咖啡。慢慢地我了解到了他的生意。

他在温哥华注册了一家”咨询公司”主营业务是”为中国企业提供海外市场调研服务”。听起来很正经对吧?

但实际上这家公司只有两个”员工”:他自己和他太太。

“你知道吗我太太每个月都要从上海’出差’到温哥华进行’市场调研’。”他边说边比划着手指的引号。

“出差补贴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全都是公司支出。而且她需要长期驻扎所以租房也是必要的商务支出。”

我突然明白了。

他租我的民宿不是为了住。是为了给他太太的”长期出差”提供合理的商务支出凭证。

房租16万在公司账上这是”商务支出”可以抵税。

而他太太实际上就是来温哥华陪孩子读书的。

认识老张之后我开始注意起其他客人。发现这样的操作远比我想象的普遍。

小李30多岁在列治文买了套房。他的套路更复杂。

他在温哥华注册了三家公司:一家”贸易公司”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还有一家”教育咨询公司”。

“你知道为什么要三家吗?”小李神秘兮兮地说:”分散风险也分散成本。”

贸易公司负责他的生意往来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他孩子的”艺术培养项目”教育咨询公司负责他太太的”教育投资调研”。

三家公司三套账三种避税方式。

最夸张的是王总。他直接在温哥华买了栋300万的房子然后成立了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

“房子是公司资产我住是在’测试物业管理服务’我太太住是在’评估投资回报率’我孩子住是在’体验目标客户需求’。”

听得我目瞪口呆。

和这些人接触多了我发现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加拿大一切都可以是生意关键是怎么包装。”老张总是这样说。

他们会聘请专业的会计师和律师设计各种”合规”的避税方案。

买房?那是”商业地产投资”。

孩子上学?那是”教育产业调研”。

太太购物?那是”消费市场分析”。

旅游度假?那是”旅游资源考察”。

甚至连吃饭都能报销因为”需要了解当地饮食文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

“你们这样做税务局不管吗?”我问。

老张摆摆手:”我们都是合法的。有专业团队操作所有的支出都有合理的商业理由。”

小李补充:”关键是要专业。不能太贪心也不能太明显。”

说实话一开始我挺震惊的。

在国内的时候我以为避税是那种偷偷摸摸的事情。来到加拿大才发现这里的避税是一门学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只是中国人本地的富人也在这么做。

区别是加拿大本地人从小就知道这些规则而我们这些新移民要慢慢学习。

更让我思考的是这些人的财富观念。

他们不觉得避税有什么不对反而认为这是”合理利用规则”。

“我们交的税已经够多了能省一点是一点。”王总说得很直接。

“而且这些钱最终还是在加拿大消费对经济也有贡献。”

写这篇文章不是要批评谁。

只是觉得这个世界比我想象的复杂。

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逻辑。

那些我以为的”常识”在别人眼里可能是”无知”。

在温哥华生活这一年半我学到最多的不是建筑设计不是民宿运营而是重新认识了”财富”这个词。

真正的富人从来不是炫耀财富的人。

而是那些懂得规则并且能够合理利用规则的人。

这大概就是我们普通人和他们之间最大的差距吧。

我的天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老张说过的话:”林小姐你这民宿开得不错要不要考虑成立个公司?我可以介绍个会计师给你。”

现在想想他可能不只是客套。

或许,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意模式”了。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风格永不厌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2/227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