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这4种药掰开吃有风险,不仅影响药效,甚至可能导致意外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紧急提醒!这4种药掰开吃有风险,不仅影响药效,甚至可能导致意外

我猜这个场景你肯定不陌生:家里的老人看着手里一大颗药片,觉得难以下咽,或者觉得剂量太大,顺手“咔哒”一下就给掰成两半,甚至碾碎了混在粥里喝下去。小孩子吃药,家长也常常把一片药分成好几份,取其中一份来喂。

这个动作看起来太自然了,自然到我们几乎不会去想它有什么问题。但你知道吗?就是这个看似贴心又方便的动作,背后可能藏着不小的风险,轻则让药效全无,白吃一场,重则可能导致药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这不是危言耸听。每一片药在药厂被生产出来时,它的“外形”和“内在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确保药物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速度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你随手一掰,很可能就把这个精密的设计给破坏了。

今天,我就和你详细聊聊,哪些药是绝对“碰不得”的,为什么不能掰开,以及万一需要调整剂量,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一、为什么不能随便掰?药片里的“大学问”

咱们得先明白,药片不只是一团药粉压成的疙瘩。现代制药工艺赋予了它很多功能:

控制释放速度:有些药需要缓慢、平稳地释放,才能在一整天里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忽高忽低。这就是“缓释片”或“控释片”。它们内部有特殊的结构(比如微孔膜、骨架等),来控制药物一点点地跑出来。

保护药物本身:有些药非常娇贵,胃里的强酸性环境会把它破坏掉,让它失效。所以给药片包上一层“肠溶衣”,这身“衣服”能保护它安全通过胃部,到了碱性的肠道里才溶解吸收。

保护我们的身体:有些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非常大,直接接触会引起严重不适甚至损伤。肠溶衣或保护性包膜也能起到隔离刺激的作用。

避免首过效应:有些药如果一开始就被肠道吸收,经过肝脏代谢时会被大量破坏,真正进入血液循环的就没多少了。所以会做成“舌下含片”或“口腔崩解片”,通过口腔黏膜直接吸收,绕开肝脏。

而你一掰开,就可能把这些精心设计的功能全毁了。

二、这几类药是“重点保护对象”,千万不能掰!

下面这几类药,请你务必记在心里,也告诉家里的亲人。

第1类:所有写着“缓释片”、“控释片”的药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类。名字里带“缓释”或“控释”的,比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等。

为什么不能掰?:你一掰开,就把控制药物缓慢释放的骨架或膜给破坏了。结果就是,本该在24小时里慢慢释放的药量,在短时间内“突释”出来,全部被吸收。这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瞬间飙升,非常容易引起中毒反应。比如降压药过量会导致低血压、头晕、跌倒;心血管药过量可能引发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其他意外。

记住:这类药片上哪怕有刻痕,也不能掰开!那个刻痕是生产工艺所需,不是为了让你分剂量的。

第2类:所有写着“肠溶片”或“肠溶胶囊”的药

这个名字也很好认,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奥美拉唑肠溶片、胰酶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等。

为什么不能掰?:你一掰开,就把那层“保护外衣”给破坏了。里面的药物核心直接暴露出来。结果就是:

药效没了:像奥美拉唑这类药,在胃酸里就会被破坏,根本到不了肠道,吃了也白吃。

伤胃:像阿司匹林,直接接触胃黏膜,会大大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风险。

刺激食道:药物粉末可能黏在食道上,引起灼伤和溃疡。

第3类:采用特殊工艺的胶囊

尤其是里面装的不是粉末,而是许多小丸粒的胶囊,比如吲哚美辛胶囊、一些微丸技术的缓释胶囊

为什么不能掰?这些胶囊里的每一颗小丸粒,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缓释单元”或“肠溶单元”。你不能打开胶囊把里面的小颗粒掰开或嚼碎,否则同样会破坏它们的缓释或肠溶功能。当然,如果只是需要减少剂量,可以打开胶囊倒出一部分小丸粒,但这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因为医生会告诉你倒出多少粒是合适的剂量。

第4类:双层或多层片

有些药片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会做成两层甚至更多层。你从侧面看,能看出不同的颜色层。

为什么不能掰?:每一层都有它的作用。可能一层是快速释放的,另一层是缓慢释放的。你一掰开,就把这个组合给药方案彻底打乱了,破坏了药物的整体治疗效果。

三、那如果吞咽困难,或者需要调整剂量,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绝对不能“一刀切”。正确的做法是:

首先,和医生或药师沟通: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开药的时候,你就应该主动告诉医生:“这个药片比较大,我/家人吞咽有困难。”或者“这个剂量我们需要调整。”医生是最了解药品特性的人,他会有更好的办法。

寻找替代剂型:很多药物都有不同的剂型可选。比如:

液体剂型:口服液、糖浆、混悬液。这是最便于分剂量和服用的。

分散片:可以放在水里迅速崩解成均匀的混悬液,然后喝下去。

泡腾片:用水泡开后饮用。

更小规格的药片:有时候换一个小规格的药片,比掰开一个大规格的更安全。

使用专业的工具:如果确实需要分剂量,且医生确认该药可以分(比如一些普通的平片,中间本身就有刻痕),请使用药片分割器。用手掰非常不准确,误差会很大,而分割器能尽可能地保证剂量的准确。

最后,多啰嗦一句:吃药不是小事,它是一门科学。每一个设计背后都有它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去改变它。养成一个好习惯:拿到任何新药时,都不妨多问一句医生或药师:“这个药,怎么吃最好?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这个简单的动作,就是对您和家人健康最大的负责。

请注意:本文内容旨在进行科普教育,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个体化诊疗建议。具体用药问题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健康一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08/227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