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飘来一片民主失败论“乌云”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台湾飘来一片民主失败论“乌云”

“民主失败论”就是一种政治弄,透过放大民主的缺点,制造人民对民主的幻灭感,让专制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最终削弱台湾社会对民主价值的支持。

我们常说民主是台湾最珍贵的资产。这句话在课本里、在选举造势场合里,像口号一样被不断重复。然而当我走在街头,或翻开社交媒体时,却一次次听见另一种声音:选举有什么用?蓝绿轮替了二十年,却没有谁能让年轻人不必租房、让劳工不必过劳、让老人不必彻夜排队领药。民主制度看似仍然活着,却给人一种徒劳感。

这种疲惫氛围,正好成为“民主失败论”的温床。北京的宣传机器深谙人心,它不需要捏造惊天的谎言,只要把台湾社会现有的挫折放大,再加上“独裁”、“绿色恐怖”、“民主不适合台湾”这些标签,就足以动摇人心。

信息战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非赤裸裸的攻击,而是语言的窃取。当语言被偷走,它就不再是民主自我修正的工具,而成了专制的证据。这场战争的核心,不在于北京说了什么,而在于台湾人自己是否还愿意相信民主。

一、语言的窃取:当战独裁成为北京的素材

有一次我在新闻看到国民党举办“战独裁”集会,标语高举着“绿色恐怖”。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一种强烈的不安。这些语言,本来应该是民主社会里最正常的批判工具,用来检验政府是否践行民主原则。然而不到几天,北京的官媒就引用这些标语,向世界宣传台湾的民主已经崩坏。

语言在这里被异化了。它失去了对台湾社会内部的针对性,而成了民主无效的证据。这就是信息战的诡计:它不用自己编造话语,只要窃取、翻转台湾在野的语言,就能达成分化。

后果有两层。第一,它让在野党的批判失去正当性。因为一旦口号被北京利用,执政党就不愿意正面回应,而是直接指控“你们和中共同调”。批判从此不是讨论,而是被污名化。第二,它让人民失去判断力。当语言变成北京与在野政党的共享资源,谁还能分辨批判的真伪?

语言一旦失去信任,民主的心脏也就跟着停跳。这才是最深的威胁。

二、民主的不耐症:台湾社会的焦躁与幻灭

为什么民主失败论能奏效?因为台湾社会本身存在一种不耐症。

民主在台湾并不是缓慢培养的文化,而是一场急就章的改革。戒严结束后,社会瞬间开放,所有矛盾同时浮现。短短三十年,我们就完成了多数国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的转型:解严、直选、政党轮替、转型正义。这种急促,带来自由,也带来不稳定。

我们期待民主能立即带来成果。每一次选举后,人民要求政府立刻改善生活;每一次政党轮替,人们希望正义与公平立刻实现。但现实却是:薪资停滞、房价飙升、世代落差、产业困境,没有一样能迅速解决。

于是,民主没有用的情绪逐渐蔓延。这种幻灭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年轻人觉得再努力也买不起房,中壮世代觉得税负沉重却看不到公平,老一辈觉得社会运动只是吵闹。这些失望累积成一种氛围,正是民主失败论的最佳土壤。

中共正是利用这种不耐症。它告诉台湾人:你们之所以过得辛苦,不是因为改革的阵痛,而是因为制度本身错了。它不需要说服你拥抱专制,只需要让你怀疑民主。

中共的民主失败论想让我们相信,民主只是幻觉。(王侑圣摄)

三、内战的隐喻:当分裂被描绘成“民主的必然”

在民主失败论里,常见的手法是内战论:民主只会让社会不断撕裂。

这种说法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呼应了我们的历史记忆。二二八、白色恐怖、族群对立,甚至到今天蓝绿恶斗与世代分裂,都让人觉得民主只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内耗。

中共将这种撕裂包装成民主必然导致内战,再对比“中国模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叙事在心理上有强烈诱惑力:它描绘了一种不再争吵、不再分裂的秩序。

但我们必须明白:民主的价值不在于消除分裂,而在于如何处理分裂。内战不是民主的结果,而是不愿意承认分歧的结果。真正的危险,不是争吵,而是沉默。

四、青鸟、转型正义与失望:案例中的语言战

过去几年,许多重大事件都成了“民主失败论”的燃料。青鸟行动,原本是年轻人捍卫国会运作的示威,却被宣传成暴民破坏秩序;转型正义的推动,原本是为了厘清历史创伤,却被包装成“政治清算”;当中配被遣返时,宣传立刻说台湾违反人权。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就是把民主制度的自我修正机制,反转成失败的证据。抗议本是民主的权利,却被说成暴力;转型正义本是民主深化的必要,却被说成倒退到戒严。

我记得在青鸟行动期间,许多中老年人对我说:“年轻人这样吵,会不会影响国家稳定?”这句话,和中共宣传里的语言几乎重叠。不是因为他们被洗脑,而是因为对“稳定”的渴望,让这种语言更容易被接受。

五、比较的幻象:当别人的秩序成为我们的幻灯片

台湾人常常在民主的镜子里,看见自己的皱纹。这面镜子不只照见我们的现实,还映照着其他国家的样貌。比较,本是理解世界的必要方法,但问题是,我们总是挑选自己想看的部分。

我们羡慕新加坡,说它干净、效率高、治安好,却忽略了背后高度的言论审查与严格的政治管控。有人说:“如果台湾也能像新加坡那样,至少房价就能控制住。”但我们真的愿意用一辈子的沉默,去换一间便宜的组屋吗?

我们羡慕韩国,觉得它科技产业强大、文化输出全球,却没看到它也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民主运动,血与泪才换来今天的自由。而且韩国的民主同样充满混乱,总统一个接一个被弹劾、下台,社会抗争频繁。但为什么韩国人没有因此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冲突,才证明了民主活着。

我们甚至会把目光投向欧洲。捷克、波兰、匈牙利,从共产体制走向民主,也同样经历混乱、贪腐、政党恶斗。这些国家不乏对民主的质疑声音,但他们依然没有回头拥抱专制,因为他们记得那段铁幕下的窒息。

然而台湾的危险在于:我们没有那段“专制的长夜”作为集体记忆。戒严的阴影虽然曾经笼罩,但年轻世代几乎没有真实体验,只听过父母辈的零星叙述。当没有记忆时,专制就会被浪漫化,仿佛它是一种高效的秩序,而不是一种剥夺。

六、批判的困境:当语言失去重量

批判是民主的灵魂,但在台湾,它正在失去重量。

打开电视,名嘴滔滔不绝,用独裁、绿色恐怖这样的词语轰炸观众。这些词语本来应该是对政府滥权最严厉的控诉,但当它们被日常化、被廉价化时,就像通货膨胀一样,最后一文不值。观众听多了,便觉得这不过是政治戏码。

媒体结构也让批判变得扭曲。新闻台追求收视率,偏好尖锐的对立与惊悚的语言,于是建设性的讨论被边缘化。谁还愿意听一场关于居住政策的理性辩论?大家只想看谁骂得更狠,谁的标题更耸动。

而在社交媒体,批判又被另一种逻辑吞噬。算法偏爱激烈的情绪,于是最能传播的,往往不是深思熟虑的意见,而是最能挑起怒火的短句。这让公共讨论逐渐沦为情绪比拼。当批判沦为情绪,它就失去了改善现实的力量。

更严重的是,这些批判语言被中共拿去二次利用。当在野政党喊“绿色恐怖”时,北京立刻接手,告诉世界“台湾已经不是民主”。这使得台湾内部的批判被外部挪用,让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的结果,就是人民对批判失去信任,也对民主失去信任。

七、民主的未来:如何在幻灭中自救?

我们若要抵抗“民主失败论”,不能只靠驳斥北京的谎言,更重要的是在幻灭中自救。

第一,重建教育中的民主经验。

民主不只是选举,而是生活的方式。如果学校里只有升旗、背课文,而没有自治会、没有讨论空间,孩子长大后就不会知道民主可以怎么实践。教育不能只是告诉学生民主很重要,而要让他们在一次次会议中学会表决、在一次次分歧中学会妥协。

第二,强化媒体素养。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辨识信息真伪比以往更重要。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查核中心这样的外部机构,而是全民都具备的媒体素养。当人民能够分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弄,中共的话术才不容易奏效。

第三,改革政党文化。

在野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如果只把批判当成夺权工具,而不是改善制度的契机,那么他们就会沦为北京的语言供应商。执政党也必须容忍更多监督,因为唯有真诚的监督,才能证明台湾的民主还在运作。

第四,支持公民社会。

公民团体、社会运动常被批评吵闹,但正是这些声音,让民主有了活力。政府不该把抗议视为威胁,而要视为民主的体温计。公民社会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反宣传。

第五,培养耐性文化。

我们必须学会与失望共处。民主不会立刻带来完美,但它保证了我们有修正的机会。这种机会本身就是价值。正如同马拉松不可能一开始就冲到终点,民主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坚持。

八、结语:在幻灭与希望之间

有人说,台湾的民主像一场无休止的吵架。我承认,有时候我也感到疲惫:新闻里的互骂、街头上的抗争、网络上的谩骂,似乎让人难以相信民主能带来光明。

但我也看过另一面。在基层社区,居民自发开会,争论公园该不该盖停车场;在学校,学生会坚持要争取更合理的校规;在街头,青鸟行动的年轻人挥着手幅,喊着“程序正义”。这些微小的场景,没有惊天动地,却比任何宏大口号更能说明:民主还在呼吸。

中共的民主失败论想让我们相信,民主只是幻觉。但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能争吵、能批判、能失望,所以民主才真实。幻灭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学会成熟的过程。

台湾的未来,不会由北京的宣传决定,而会由我们是否仍相信这些语言来决定。当我们在幻灭里仍能找到希望,民主就已经战胜了失败论。

台湾资讯环境研究中心(IORG)的研究报告(2025年8月14日周报〈赖清德当选后的中共宣传:台湾民主失败论〉)。 IORG定义:“民主失败论”是一组信息弄论述集合,用以说服民众台湾民主无法保障人权、落实公平正义、不适合台湾,进而降低民主满意度或支持度。

一、基本定义

“民主失败论”是一种叙事框架,它的核心主张是:民主制度无法真正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也不适合某些社会(像台湾或香港)。

换句话说,它不是在提出中立的学术讨论,而是带有弄目的宣传语言。它的目标是:

让民众对民主失去信心

降低人们对民主的满意度与支持度

使专制、威权体制看起来更优越、更有效率

二、常见的表现方式

在中共对台湾的宣传中,民主失败论常以以下几种说法出现:

1.内战论:民主让社会分裂,人民彼此仇恨、互相攻击。

例--“台湾一天到晚在吵架,民主让大家只会斗争。”

2.私利论:政党为了权力与利益,牺牲人民福祉。

例--“选举只是政治人物分赃,人民得不到好处。”

3.退步论:民主反而让社会停滞、经济落后。

例--“中国高铁到处跑,台湾民主却让基建卡关。”

4.邪教论:把民主描绘成一种盲目崇拜,说人民被西方洗脑。

例--“台湾人崇拜美式民主,但根本不适合东方社会。”

5.戒严论:指责民主政府实际上比专制更独裁。

例--“民进党才是真正的独裁,打压异议,没有言论自由。”

这些说法乍听之下像是批评民主制度的缺陷,但实际上,它们的重点不是帮助民主改进,而是要说服民众放弃民主。

三、为什么会被使用?

中共之所以大力推动民主失败论,有几个战略目的--

1.削弱台湾人的信心:如果台湾人开始怀疑“民主没什么了不起”,那么中共的“中国模式”就有了可比性。

2.扩散威权价值:当民主被描绘成混乱低效,专制就能被塑造成“秩序、效率、稳定”的代名词。

3.加剧社会分裂:民主失败论常透过在野党、名嘴、媒体的语言包装,让社会两极化,民主内部监督失去正当性。

四、民主失败论的危险

1.侵蚀信任:民主的基础是人民对制度的信任。如果这个信任崩解,制度就容易被颠覆。

2.削弱公民参与:当民众觉得投票、抗议、讨论都没意义,就会退出公共生活。

3.替专制铺路:一旦民主被否定,专制就会被合理化,甚至被渴望。

※作者为诗人,自由工作者。曾担任乾坤诗刊现代诗主编、台湾诗学论坛杂志执行编辑。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08/227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