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是中国的四大鬼节之一,我对它最深的记忆就是纸钱。
小时候,有一次我在中元节的半夜回家,心里怕,脚上急,一不留神就踩了一脚灰。
脚上黑乎乎一片,不知道谁刚烧了纸钱。这给年少的我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小时候怕鬼,大中午的路过村里的荒坟,心里也会打鼓。
长大后,慢慢就开始不怕鬼了,尤其是家里的长辈陆续离世之后,反而开始觉得鬼节有些“人性化”,有些温情,有些慈悲。
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府会开门,放出鬼魂回家团圆。
家人则会准备祭祀之物,招待一年一度回家的亲人。
我们害怕的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
而祭祀的仪式,不仅是对死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启示。
让人重新思考关于生命的种种,关于生,关于死,关于无常。
我们这一生,到底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01
法国画家高更有一幅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在原始而质朴的场景中,追问我们的“来去之谜”。
这个追问是西哲的起点,但是作为中国人却完全没有这个困惑。
儒家很早就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我们的关系、我们的血缘,我们的族谱。
我们的来处,就是我们的籍贯、我们的姓氏、我们的祖先。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每年祭祀先人的仪式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确认自己的来处。
中元节处在小秋,祭祀的时候,大家会准备刚收获的粮食,让先人尝鲜。
这叫秋尝。
《礼记·月令》中讲: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古人认为是祖先庇佑我们获得丰收,所以不在祖先之前秋尝,以示尊重。
也正是在这样的仪式中,让我们认清自己血脉传承的起点。
不仅如此,在很多地方还有“请家堂”的习俗。
人们会在中元节摆上供案,摆上先人的牌位,焚香、烧纸、叩拜。
其中焚烧纸钱,需要写“包袱单子”。
由家里的小孩写上家族祖先的名字,希望他们能记住自己的祖先,记住自己的来处。
仪式结束之后,人们围在一起聚餐,由家里的长辈聊家族的传承与渊源。
逝者归根,生者寻根。
在中元节的仪式上,我们成为家族链条的一环,将个体生命嵌入家族的历史。
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敬一丹说:知道自己的来处,未来人生才有参照。
鬼节不是迷信,也并不恐怖。
在告慰先人的仪式上,我们知道自己来处,灵魂才真正有了归宿。
02
儒家给了我们来处,佛家则给了我们去处。
相传,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经》里讲,释迦牟尼座下大弟子目连想要度化亡母,但是却发现母亲死后坠入了恶鬼道,日日饥饿。
目连于心不忍,于是偷偷给母亲送饭,但是食物还没入口,就化作了焦炭。
目连无计可施,只能求助佛陀。
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生前吝啬贪婪,罪孽深重,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
于是,在盂兰盆节当日,目连借助十方僧众,超度其母亡魂,让她脱离饿鬼道。
又经七日七夜诵经忏悔,其母终于摆脱轮回,极乐往生。
和我们印象中不同,佛家认为轮回是苦,不入轮回,才得极乐。
《阿含经》里讲:身坏命终,不复受身。
意思是说:人死亡之后,了无牵挂,不再一遍一遍往生,来这世间受苦,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肉身要遁入尘土,我们的爱恋、痛苦、执着,都要统统消散。
土归土,尘归尘。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元节是中国人的死亡教育。
一个人意识到死亡的真相,才会有真正的觉醒和改变。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就写过同样的感悟。
本来大家流觞曲水,宴饮作诗,兴致高昂。
然后王羲之笔锋一转,写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美好转瞬而逝,死亡是生命唯一的终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切都是虚的。我们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
无常与虚幻,才是人生的命题的终极答案。
03
在《水浒传》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第九十九回,鲁智深误入秘境,遇到一个老和尚。
他问老和尚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老和尚回答说: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
鲁智深听着这话混账,差点把他打一顿。
其实这句话是一句很有名的禅语,也是佛家对来去之问的一个解答,只是当时鲁智深还没听懂罢了。
《罗浮记》中讲:
道,生生不息,长流不止,执着来去,则迷茫当下。
莫如抛开来去,循大道,修今生,自有来去也。
在来去之问中,来是过去,去是将来,独独没有当下。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搁置来去,着眼当下。
古人对这个问题其实看得非常透彻。
清明节扫墓之后,人们会借墓游春,欣赏融融春光。
中元节祭奠之后,人们一样会趁着夜色结伴游湖,尽兴方归。
汪曾祺的老家高邮,会在中元举办祭城隍的活动。
人们舞龙,舞狮,踩高跷,万人空巷,倾城出观,瓜香果味,飘满一街。
台湾的基隆中元节有盛大的游行,包含花车、阵头、烟火表演。
广西壮族,全族必吃鸭肉,设歌圩赏月,还有放灯祈福、山歌对歌。
中元节不只有温情慈悲,还有欢快热闹。
对先人的祭奠,对死亡的反思,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当下活得更好。
人生百年,蜉蝣一日。
此时我们在祭奠逝者,彼时我们也会被后人祭奠。
对人生最大的负责,就是活在此时,活在当下。
珍惜时间,享受生活,不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此生。
▽
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鬼神之说,是一种文化,而非迷信。中元节并非怪力乱神,它以“怀念”为起点,以“传承”为路径,以“超越”为归宿。
个体在祭祀的仪式中感知血脉的延续,在死亡的拷问中理解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来处与途。
某种意义上,是鬼节,完整了我们的生命观,它让我们懂得传承,懂得敬畏,懂得珍惜。
而这,也许才是中元节传承千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