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灵、布洛芬、乙酰胺酚,在这3种常见的止痛药中,以阿斯匹灵的历史最为悠久。
降温止痛、抗血栓:阿斯匹灵
1819年,人类从柳树皮萃取出一种名为水杨苷(Salicin)的分子,并发现经过化学反应衍生出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不仅具有降温或止痛的效果,还能抑制发炎的症状。随着时代进步,水杨酸终于改良成阿斯匹灵。同时,在德国的拜耳(Bayer)公司的包装下,于1899年正式上市,并广泛使用于全球各地。
然而,时至现今,含有阿斯匹灵的成药已经愈来愈少。阿斯匹灵不再以退烧、止痛为主力,最新用途是抗血栓,透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会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原本长期做为退烧止痛药使用的阿斯匹灵,被赋予了全新用途。
取而代之的,正是布洛芬。实际上,就止痛效果来说,布洛芬的止痛效果已被证实比阿斯匹灵更强。
生理痛救星、止痛消炎:布洛芬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布洛芬(Ibuprofen)的特点。布洛芬除了退烧止痛的药效较佳,同样也具备抑制发炎的功能。虽然不像阿斯匹灵那般老字号,但时日也不短,早在1969年就有英国医院率先使用。
当时,为了减少阿斯匹灵的副作用而开发的这款药物,算是非常成功。
此外,布洛芬容易被子宫吸收,因此对减缓生理痛亦特别有效。
不论是日本还是国外,布洛芬都被广泛且长期使用,其安全性也有一定的保障。只不过布洛芬同样会抑制COX−1,因此服用前仍须仔细评估。
目前市面上,除了有SS制药的EVE,布洛芬含量为一般剂量(最大剂量为400~450毫克),也有佐藤制药推出的Ringl Ivyα200,这类含有高剂量布洛芬的产品。(编按:台湾目前规定一天不可超过1200毫克)
消化性溃疡、高血压、肾脏病患者应避免服用或征询药师
然而,药效与副作用常常并存,虽然高剂量的布洛芬能发挥较强的药效,但副作用也就越强。因此,患有胃或十二指肠等消化性溃疡的人应避免服用。对于高血压或肾脏病的患者,也需多加注意。
此外,布洛芬除了会影响消化系统,还可能引发气喘。事实上,类似退烧止痛药等带有抑制环氧合酶COX作用的药品,都必须注意气喘的副作用。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在选购这类药品时,仍建议优先咨询药师的意见。
退烧止痛,小朋友也能服用:乙酰胺酚
接下来,来聊聊常见的退烧止痛药“乙酰胺酚(Acetaminophen)”。
先来看看乙酰胺酚的强项。其实,乙酰胺酚不是主打药效,而是小朋友也能安心服用。
特别是在指示用药中,乙酰胺酚可说是儿童专用的退烧止痛药。(编按:其他止痛药各有其使用年龄限制,各类药品皆须依医嘱指示用药)
当婴幼儿发烧时,医师之所以大都开立乙酰胺酚,无非是基于安全性的考量。因为乙酰胺酚的副作用最小。由此可见,如果所有退烧止痛药排排站,乙酰胺酚的安全性自认第二,没人敢出头说第一。
此外,乙酰胺酚还有一项优点:吃了不会胃诌诌,因为药效较弱。
除此以外,乙酰胺酚在药效方面也稍有不同。那就是乙酰胺酚抑制COX−1或COX−2的作用很弱。因此,与其他退烧止痛药相较之下,胃肠方面的副作用倒是缓减许多。
当然,乙酰胺酚也有弱项。
那就是退烧与止痛效果,还是比不上布洛芬。此外,由于乙酰胺酚对环氧合酶的抑制力较弱,当然就不能期待抗发炎的效果。
乙酰胺酚透过中枢神经散热止痛
听到这里,相信各位都问号满天飞。老实说,乙酰胺酚如此不温不火,还能发挥药效,至今还没有完全被学术界解明,目前已知大抵如下。
乙酰胺酚主要透过调节下视丘的体温控制中枢,促使皮肤血管扩张,帮助我们的身体散热,从而达到退烧效果。
止痛方面则是提高控管大脑视丘或皮质疼痛感的临界点(Border line)。此外,还能激化人体原有的耐痛神经。总而言之,乙酰胺酚虽然长期被广泛使用,但相较于其他退烧止痛药,如布洛芬,其作用机转仍有许多不明之处。话说回来,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像这样作用机转尚未完全明了的药物,其实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