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从“五角大厦”到“八一大楼”——美中两国国防部的殊途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洪耀南|从“五角大厦”到“八一大楼”——美中两国国防部的殊途
作者:

美国国防部五角大厦。图:翻摄自美国国防部网站

美国国防部五角大厦。图:翻摄自美国国防部网站

在中共高调举行“九三阅兵”的余波尚未散去之际,9月5日,美国总统川普签署一道极具话题性的行政命令,将“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暂时更名为“战争部”(Department of War, DoW)。这场命名改动,不仅复活了二战前的历史称呼,更像是为当前美国外交与军事战略披上一层刻意粗犷的修辞外衣,一场语言与政治的双重实验正式上演。

白宫宣称,这是川普重返白宫短短228天内发布的第200道行政命令,颇具宣示意味。然而根据美国法律,部门更名需经国会立法,总统行政令仅能赋予“次级名称”的象征地位。但这丝毫未妨碍行政体系全速运转——五角大厦官网与识别系统全面更新,DoW字样一夜之间遍布各处,其全新使命声明更是直白得毫不含蓄:“战争部提供阻止战争及确保国家安全所需之军事力量。”

修辞,不再是语言的装饰,而是国家意志的武器。

事实上,这场看似恶搞般的命名闹剧,实则映照出美国国防制度的深层演化逻辑:1789年设立战争部,与年轻美国的西部扩张密不可分,军事力量是开疆拓土的必要条件;1947年《国家安全法》,将战争部与海军部合并为“国防部”,标志着美国从建国期的进攻性国家,转型为冷战时期维稳型超级强权;当代五角大厦,已成为全球最大军政决策中枢,是总统、国会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之间高度制度化制衡的场域。

因此,战争部的“复活”,不是制度的调整,而是川普式政治的一种语言剧场。他无意改变体制运作,但却巧妙地用语言挑衅体制边界,让象征先行、让气势压倒程序,这正是川普政治风格的核心:在制度内搞破坏,在象征上搞造势。

五角大厦依然屹立不摇,但川普让我们看到,语言可以如何成为一场政治权力的快闪突袭。

对照之下,北京的“国防部”更像是一个托词,一面虚妄的制度镜像。

位于复兴路的八一大楼,虽名义上是中共国防部的所在地,实际上却是中央军委与总部机关的合署办公场所。国防部这里既无完整的司科设置,也无副部长协调,更无组织架构的自主权。这不过是一个被悬挂起来的部门招牌,背后什么也没有。

自1954年宪法起,中国的国防部就被架空。林彪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真正的军权来自党内军委;1982年宪法干脆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明文列为全国武装力量的唯一领导机关,让国防部正式从制度设计中降格为对外的公关单位。

换言之,中国的国防部只有新闻稿,没有指挥链;只有见面会,没有军令状。它不是军事系统的中枢,而是外交场合的礼仪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现任部长董军,既非国务委员,也不在军委委员序列之内。这样的设计让国防部沦为政治舞台上的纸扎人偶,没有任何握权功能,只能担任军委对外的喉舌和对内的象征性遮羞布。

两个国防部的命运如此迥异,揭示出两种体制的本质落差:

在美国,国防部是军政体系的实质核心,即使名称再戏剧化,权力仍牢系于三权分立与制度分工的钢架之中;

在中国,国防部是一面权力幻象的折射镜,即使名称再响亮,内里却空空如也,不过是党国体系的修辞工具、军委的外交窗口。

五角大厦是制度机器的实体,而八一大楼内的国防部,则是一张军事外交的纸面标语。

结语|当国防部成为修辞幽灵

当我们将五角大厦与八一大楼并陈,问题已不再是“名称”上的表面游戏,而是关乎制度的本质提问:

何谓国防部?是握有指挥权的实体,还是充当外交仪式的符号?

是制度中枢,还是党国叙事的挡箭牌?

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还是语言政治的附庸?

在美中对抗的新冷战格局下,这些问题不只是政治语言的修辞战,而是制度稳定性的根本考验。

制度可以被语言粉饰,但无法永远靠语言维系其正当性。无论是“战争部”还是“国防部”,当语言烟幕散去,最终决定体制实力的,不是它叫什么,而是它能做什么。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新头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07/227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