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是不是变矮了?”好险我平常还有拥抱爸妈的习惯,才让我提早发现了“妈妈可能容易跌倒”的警讯。
自从同年龄朋友意外过世,令我认知到“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直到现在,每次我回台北之前,都会给爸妈一个拥抱。
我在线上公益演讲时,六大失能疾病中(包含:跌倒、心血管阻塞、退化性失智、洗肾、糖尿病并发症、癌症),最令我头痛的就是“跌倒”。
任何人都有可能跌倒。就算你好不容易把自己的三高控制得很理想、肝肾功能都很赞!结果还是有很多长者或中高龄妈妈们,因为一次跌倒骨折住院,就在院内感染肺炎,然后人突然就走了。
拥抱爸妈,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诸多好处,例如:能帮爸妈检查跌倒风险。
如果爸爸走过来抱你的时候走不稳了(肌力或平衡感不良)、如果妈妈站起来抱你的时候变矮了(骨质疏松)等等,都是我们提早发现的风险因子。
避免跌倒后卧床,有以下三个重点
1.肺炎链球菌疫苗,是值得“容易跌倒之人”施打的老疫苗。为什么?
因为骨折的死亡率至今仍居高不下,都是因为骨折病人住院,最后却是“院内肺部感染”的原因迅速离世。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
但肺炎没办法预防吗?可以呀。打疫苗就好了。
因此我十分建议,如果家中有容易跌倒骨折的家人,请一定要施打肺炎链球菌疫苗(此疫苗非彼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施打后就不怕肺炎细菌了,至少骨折后,打了石膏还是可以康复出院。
2.跌倒原因很多,可以分成:个人原因、环境原因、外部原因。
个人原因:视力、听力不良影响了平衡感,下肢肌力不足走路不稳;小脑或大脑退化;慢性病控制不良容易头晕(例如低血压)。
环境原因:居家光线昏暗、地毯凹凸不平、地板湿滑、卧室床头柜不稳。
外部原因:用药副作用、医师换药。
3.跌倒应对方法
检查药袋上的副作用(如镇静安眠药、肌肉松弛剂、利尿剂、三高药物)、观察家人平常走路稳不稳、时常进行简单的肌力训练、定期健康检查与糖尿病视网膜筛检、浴室加装扶手与止滑垫、室内拖鞋更换为止滑拖鞋、汰换老旧的居家用品(例如地毯或电线)、确认家中照明、关心家人的视力及听力、提醒长辈起身的时候动作放慢。
跌倒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风险的累积。毕竟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仔细一看,每一种因素都可能在无意间增加跌倒的风险,但说真的,有哪个是非常非常难处理的呢?认真地一个一个“击破”后,好像也都还好对吧?
容易跌倒就快去打疫苗、平时就控制好三高与肌力。如果家人还不想行动(例如不愿训练肌力、定期回诊),至少你还可以先帮忙检查药袋上的副作用、偷偷把家里的拖鞋更换成止滑的,或者,你也可以帮帮他们找到“做得到的运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