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按照中共官方的说法,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问题是:中国真的能掌控这场大变局吗?答案并不乐观。表面上,中国似乎仍走在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实际上却被推上了一场豪赌的赌桌,14亿人都成了赌注。
2017年,中共领导人提出东升西降的判断,认为西方走向衰落,而中国正在崛起。这一论断一度点燃了民族自信,也塑造了中国内政外交的主旋律。无论是“一带一路”的扩张,还是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展示“大国担当”,都折射出这种战略叙事的雄心。然而,现实的发展远比叙事残酷,川普上台后,美中关系急转直下,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外交战轮番上演,原本维系美中之间的90多个对话机制几乎全部冻结。制造业出口受阻,科技企业被制裁,国际资本疑虑,外部环境骤然恶化。所谓东升,尚未全面实现;而西降,也远未到衰落的地步。
为应对外部封锁,北京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试图用庞大的内需市场对冲外部压力。表面上,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似乎足以成为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制造业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失去美国和西方庞大的市场,立刻陷入产能过剩困境。传统依靠房地产和基建拉动的模式已走到尽头,投资效率递减,债务风险攀升。新兴产业虽具潜力,却受制于核心技术缺口和国际标准壁垒。
至于消费升级,本应成为经济新引擎,却受到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老龄化加速等多重掣肘,难以在短期内释放足够动能。换句话说,“内循环”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它要求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结构调整,而这本身就是旷日持久的。
中国的困境,根子在于全球化的退潮。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自由市场体系推动了全球分工,中国凭借“韬光养晦”和改革开放搭上这股浪潮,成长为“世界工厂”。过去40年,中国依靠出口导向与外资驱动,累积了庞大的财富与产业体系。然而,全球化的红利并非单向馈赠,它同时意味着深度依赖。2008年金融危机已揭示出裂缝,新冠疫情与俄乌战争更是加速了逆转。西方国家纷纷将关键商品与产业上升至国家安全层级,强调“去风险化”“供应链再本土化”。所谓“全球市场”,正在被“地缘政治”所重塑。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赖以腾飞的全球产业链正在断裂。出口链条被削弱,技术链条被切断,资本链条被收紧。中国不仅在经济层面“掉链”,更在国际体系中遭遇空前的孤立。
更深刻的挑战在于,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了经济层面,演变为制度与价值的对抗。美国与西方强调自由与民主,中国则强调集中与稳定。这种根本性的分歧,比任何关税壁垒都更难调和。在西方的认知中,中国模式被视为对其价值体系的挑战;而在中国的叙事中,西方的压力则被定义为对民族崛起的围堵。这种对抗注定长期存在,并将在未来几十年塑造新的国际格局。
历史的讽刺在于,曾经的全球化最大赢家,如今却成了退潮的最大受害者。过去中国依赖出口、依赖技术引进、依赖国际资本;如今,却在市场、科技、金融等方面遭遇全面封锁。未来,中国面临两条道路:其一,押注自主创新,走“内循环”的长期路线,但要承受类似日本“失落20年”的阵痛;其二,尝试缓和与西方矛盾,争取重新融入部分市场,但这可能需要在战略与意识形态上做出妥协。无论哪条路,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未来十年,将决定中国能否重塑增长模式。人口红利正在消退,老龄化加速,外资信心动摇,地缘风险层出不穷。如果无法探索出新的增长动力,中国很可能步上日本式停滞的轨迹。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中国从不缺少在困境中突围的智慧与韧性。问题在于:今天的中国,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与胆略?是否仍拥有足够的时间与耐心?赌局已经开场,14亿人已无法离席。下一轮骰子掷下时,中国究竟能否接上那条断裂的链条,还是彻底掉“链”?答案仍在悬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