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来临,要了解这句俗语:家有三不空,子孙乘东风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玄学风水 > 正文
中元节来临,要了解这句俗语:家有三不空,子孙乘东风

中元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普遍认为,这个节日有很多的禁忌。

节日的一些细节,说不清,但信则有,不信则无。

农村有句俗语:“家有三不空,子孙乘东风。”

作为新时代的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看似迷信的东西,转换成积极促进家庭,社会风气上来,肯定没有错。

01

祭祀不空,孝敬长辈,也怀念故人。

翻看千年的历史,就知道,但凡传统节日,都需要祭祀。

在古代,还有专门管理祭祀的官员,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到现在,很多民间也有中元节集中祭祀的传统。

《朱子家训》中说:“祖先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一个家庭,到了中元节,举行简单的祭祀活动,可以安慰故人的亡灵。

相传,祭祀,就是让亡灵带着家人给的钱财、幸福,往后的日子就比之前好过一些。

正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在祭祀了故人之后,还要看看家中的活长辈,他们需要什么。

农村有两句土话。第一句:“家里有老翁,住西不住东。”第二句:“空东不空西。”

一栋房子,通常西边为“长者房”,东边为子孙房。不管家庭多难,西边的房子不能空着。要送一些食物,好的棉被,床铺等。

房子的布局,体现了尊老爱幼。如果我们把长者的房子空起来,不去管,谁都会心疼。先人也摇头,毕竟家中的长者,就是先人的子孙后代。

祭祀、孝老,一环扣一环,一代管一代,一定不要空。

02

灯不空,照亮自家,也方便别家。

中元节,也是举行“盂兰盛会”的日子,很多圣地都会点亮灯盏。

很多地方,都会举行放河灯,孔明灯的活动。

就是普通家庭,也会点亮一对蜡烛,放在神龛上。这不仅仅是祭祀的一个环节,还可以把家庭照亮。

灯光也会照亮到窗外,让路过的人,可以走得稳健,不迷路。

在没有路灯的古代,窗户里透着的灯光,就当是路灯了。

一盏灯,点亮了自己,也点亮了别人,这是,莫大的善意。

古代,有一个叫“杨公忌日”的典故。

一个叫杨公的人,家有十三个儿子,势力非常大。他就在村里横行,常常欺负人。

后来他被大家唾弃,并没有好的结局。

这个典故,告诫周围的人,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一定要谦卑。自家的实力大的时候,还要照顾周围的人,而不是欺负周围的人。一个有实力的家庭,就是一座村庄的引路灯。

一盏小小的灯,蕴含着做人的道理;灯点亮了,心底的善意就唤醒了。

如果一家人围坐在灯火前,讲一讲助人为乐的故事,那就更好了。

如果可以的话,点一盏灯,放在门口,来来往往的人,会走得更加顺利。就算是城里人,你把门口的点灯打开,也是功德。

03

劳作不空,抓紧节气,做好秋收工作。

一般来说,七月就是处暑到了,秋天进入收获的景象。

南方的中稻开始变得黄澄澄,需要深度管理,然后进行收割。

我们借助稍微有一点点凉意的早晨,去收割稻子,一家人都很喜悦。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样的场景,把七月的中元节,变得欣欣向荣。

不过,农人们也会在天黑之前就归家。这也是中元节不要夜宿外头的习俗。

也就是在中元节前后,人们的生活特别有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大人们带着孩子们去劳作,一路上讲解中元节的习俗,也教会大家如何识别节气,这就是教育的收获了。

劳作虽然很苦,但是看到谷满仓的场景,就不苦了。整个冬天,都会丰衣足食。

如果是城里人,也建议在中元节的时候,和子孙谈一谈收获的事情,告诉子孙如何勤俭节约,年年有余。

春种秋收,这是最好的年份。一个家庭,年年有余,就会慢慢富起来。

香港,中元节的节会之后,还有派“平安米”的活动。把大米等,派给神像,也给那些穷苦的人。让天下人都分享收获。

“平安米”,既能积德,又能物尽其用,传递了很多的美好。

04

有一句民谣:“得知广普传与人,子孙昌盛皆阴骘。”

中元节,不仅仅是鬼节,是惩恶扬善的日子,是积德积福的日子,是勤劳收获的日子。

在中元节来临之前,学一学古人的做法,也看看今天的时代,一家人做到“三不空”,就传承了很多的福气。

记住祖先的恩德,重温祖训,孝顺健在的老人,点亮一盏灯,管好耕种的收成,家庭就像借助东风一样,乘风而起。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31/2270307.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