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内外 人生境遇大不同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圈子内外 人生境遇大不同

1949年10月1日,法国巴黎,学生们在玩弹珠游戏。(AFP via Getty Images)

(英文..;专栏作家Jeffrey A. Tucker撰文/信宇编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有人参与其中,有人置身事外;有人一心通晓天下,有人两耳不闻窗外;有人振臂高呼,有人随波逐流;有人推动议程,有人沦为旁观。

这种现象发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职业生涯、教堂内外、业主协会、艺术团体、遛狗公园、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工业科技等等,不一而足。人分三六九等,层层的身份地位总是无处不在,难以掩盖。事实上,它们每天都在以不同形式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

这种动态随处可见,几乎定义了每个系统下生命本身的结构。

我们每个人如何应对,构成了每个人日常决策的考量。在复杂的影响圈中摸索前行,可以让好人成就伟业,也可以让坏人沦为恶棍。这种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应对,也就是如何剥开层层洋葱、揭开层层迷雾,可以成为人生快乐或痛苦的源泉。我们应该见贤思齐,还是充满破坏性地嫉妒;是热爱生活的喧嚣和辛劳,还是心怀对他人的怨恨。

我是通过英国著名作家C.S.刘易斯(C.S. Lewis,1898-1963)的精彩文章《内圈》(The Inner Ring,1944)学到这一点的。那是当年他受邀给一群学生演讲之后出版的演讲辞。其时,战争即将结束,政府正在更迭,工业正在重组,整个社会注定要适应新的结构。人们需要赚钱,需要解决等级制度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准备在战后文化氛围的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刘易斯以一个观察为开端,向学生们发出了警告。生活的每个领域都存在着一个知识和控制的内在圈子,除了少数人之外,其他人都被排除在外。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人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处规则,但也有一些不言而喻的规矩来区分彼此。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一点。然后你开始好奇。他们有什么是我没有的?有什么神秘的密码可以让你闯入他们的小圈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正是这种野心会损害我们,最终摧毁我们。这是刘易斯的警告。要被雄心壮志所激励,去追求卓越,同时避免陷入绝望的陷阱,以及追求上进可能带来的残酷后果。这一点是人生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能想到很多我每天都能看到的例子,尤其是在政坛。很多人似乎都渴望地位和权力。很多人声称自己能够获得这些东西,并操纵所有想要得到它们的人。这真是一场闹剧,但并非国家政治独有。同样的游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上演。

当我阅读刘易斯关于这个观点的文章时,我花了一点时间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一些例子,那些我感到被排斥的例子;我清楚地意识到,有一个圈子里的人,我并不在其中。我不断地回想过去,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境遇。

我终于想到一个可以分享给大家的案例。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转学到了一所新的公立学校。第一天,我在操场上独自坐在墙角生闷气。第二天,我独自荡秋千。第三天,我注意到那边有一群人在泥地上玩耍,不知道在做什么。

我注意到他们在玩弹珠。他们似乎有几个领头人。他们拿着特制的袋子装着自己的弹珠。他们玩得非常出色,处处都有胜败之分。有些孩子会抢走别人的弹珠,而另一些孩子则会放弃自己的弹珠。有两三个孩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手中有“猫眼”(cats’ eyes),甚至还有最珍贵的“钢珠”(steelies)。

那天我离开学校,决心要弄些弹珠来学一学这个游戏。我不知怎么地就让父母在商店里买了一小堆弹珠回来。孩子们显然不太感兴趣,而我玩得也不怎么样,第一轮就输了一半。然后,我心中充满了野心、嫉妒,甚至愤怒。我反复练习了好多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玩得越来越好,积累了一些好弹珠,甚至还有一些“钢珠”。

然后我注意到其他孩子也想加入我们,于是我对其他人也做了别人对我做过的事。也就是说,我把他们当成外人,而我却是拥有特殊知识的圈内人。我成了圈内人。然而这种喜悦转瞬即逝。就在那一刻,我体验到了运用我新的社会权力来支配他人所带来的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变得无聊起来,我注意到另一群孩子觉得玩弹珠很傻,而练习空手道(Karate)动作更酷。

大家都看得出这是怎么回事。我在小学二年级时就经历了成人世界在生活各个领域所创造的种种现象。我们创造了包容与排斥的等级制度。我们顺应这种制度,并养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名声,并成为我们人生的模板,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感到满足、怨恨还是痛苦。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时尚。自古以来,时尚就是一个传递包容与排斥的信号系统。这些规则虽然琐碎,从未被公开解释,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可能令人震惊且无比精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真假难辨的奢侈品。外行人无法分辨,但想要成为圈内人士的人知道永远不要冒险。你必须拥有真品,并为此付出千倍的代价,否则你将面临那些你试图打动的人的暗中嘲笑。

刘易斯对此有什么建议呢?他有一句话让我深思:“除非你克服了身为局外人的恐惧,否则你将永远都是局外人。”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被局外人的恐惧所左右,那么你所有的胜利都将是暂时的。没有哪个圈子的内部魅力能与外部魅力相提并论。一旦你身处其中,你就会发现这个真相。然后你会明白,还有另一层你被排除在外,整个过程又重新开始。这永无止境。

刘易斯曾这样说道:“一旦最初的新鲜感消退,这个圈子里的成员就不会比你的老朋友更有趣了。他们为什么要有趣呢?你追求的不是美德、善良、忠诚、幽默、学识、智慧,或者任何真正令人愉悦的东西。你只想‘融入’其中。而这种乐趣不会持久。一旦你的新伙伴对你产生了依赖,你就会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了。”

他补充道:“彩虹的尽头仍将在你的前方。旧圈子如今只不过是你努力进入新圈子的单调背景。而且,你总是会发现很难进入,原因你很清楚。一旦你进入了,你就想让下一个进入者难受,就像那些已经进入的人让你难受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刘易斯说,答案是不要害怕成为局外人,而要简单地发现你喜欢的事情并去做,最好和朋友一起做。这就是全部秘诀。所以,如果你热爱拉大提琴,你可以坐在交响乐团里,为自己不在乐团里而感到愤怒。你也可以加入乐团,练习到手指流血,等待机会,尝试一下,也许能加入。但那时你已经进入了第三乐段,而不是第二乐段或第一乐段,整个过程又要重新开始。

核心问题就在这里。最终,那些践踏道德、愤世嫉俗的攀比者会暴露真面目。人们会对他们感到厌倦,失去信任。一个人可以拥有血统、资历、学识、等级联系、俱乐部会员资格和外貌等。但如果他用欺骗、虚伪和不忠诚来对待这些,最终会被识破。然后,他会遭到憎恨,成为背叛带来的熊熊怒火的受害者。而这种愤怒将伴随他一生。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你可以找一些喜欢演奏的朋友,组建一个四重奏乐队,在客厅里练习。或许你可以为养老院演奏。或者,你们的乐队在公园聚会时演奏。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会一直感到快乐,因为你和喜欢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

这看起来是一种更好的生活!

一旦你采取了这种态度,你也能让自己免受操纵。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带着内部消息来找你分享,但分享的真正目的并非让你获得知识,而是表明他比你更加消息灵通。如果你顺从,表现出你颇感兴趣,并培养一种关系,那么也许你也可以成为那些酷酷的孩子,那些圈内人士。

这是一种旨在引诱你加入游戏的策略。它很难抗拒,就像所有形式的“权钱交易”都非常有效一样。华盛顿特区的文化就是这样运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圈。每个人都有通往财富、名望和权力的方法、途径和路径。有人将毒药滴入你的耳朵,就是为了让你失去自主能力,并挖出你内心渴望成为核心圈子一员的小恶魔。

一旦你看清了游戏规则,并决定不再参与其中,你就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掌控生活。你就能找到幸福和满足。你不再需要被邀请参加合适的派对,拥有合适的朋友,加入俱乐部,去合适的地方度假,坐在珍贵的座位等等。相反,你会满足于你所拥有的一切。你很善良,也很快乐。

这一切并非贬低雄心壮志本身。雄心壮志应该源于外在,而非总是被渴望跻身核心圈子、从而也能参与排挤游戏的欲望所驱动。那样只会像许多人一样,最终沦为可怜的恶棍。相反,刘易斯写道:“如果你在工作时间里把工作当成自己的最终目标,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身处你职业中唯一真正重要的圈子里。你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而其他优秀的工匠也会知道这一点。”

此外,刘易斯还写道:“这群工匠绝不会与内圈、要人或知情人士有任何瓜葛。他们不会制定行业政策,也不会培养出那种为了整个行业而与公众对抗的行业影响力;他们也不会像内圈那样,引发周期性的丑闻和危机。但他们将做那些该行业存在的意义所在,并最终为该行业赢得所有尊重,而这些尊重是靠言论和广告无法维系的。如果你在闲暇时只与你喜欢的人交往,你就会再次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内部:你确实舒适而安全地处于一个从外部看去与内圈一模一样的圈子的中心。”

这是刘易斯给年轻一代的建议。他确信这条建议不会被接受或遵循。或许只有那50%甚至1%的幸福之人会遵循它。无论如何,那些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人最终会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成功。他们或许缺乏新潮的装饰,或许穿着不合适的衣服,或许缺乏内阁秘书的权力——他们最终或许会拥有这些,但并非因为他们公开地试图获得——但他们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终极而言,精神富足应该是人生唯一的驱动力。

作者简介:

杰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创始人兼总裁。他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上发表了数千篇文章,并以五种语言出版了10本书,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锁》(Liberty or Lockdown,2020)。他也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2019)一书的编辑。他还定期为《..;时报》撰写经济学专栏,就经济、技术、社会哲学和文化等主题广泛发声。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原文: In Groups and Out Groups刊登于英文《大..;时报》。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30/226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