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示意图。图为客厅内的古老钢琴。(曾莲/大.纪.元;)
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曾经象征中产家庭“标配”的钢琴教育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清盘”。随着家庭财富缩水,“每个孩子都该学钢琴”的全民信仰一去不复返。从钢琴制造商到一线教师,整个产业链都陷入了寒冬,甚至连高收入家庭也开始对微小的学费差价斤斤计较。
上海博主“海上心声”近日采访了上海“00后”钢琴教师张女士。她亲身经历了这个行业的荣衰。
张女士表示,她从小就学钢琴,从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兼职教钢琴,因为当时正赶上钢琴热,教钢琴行业很火。到目前她已经教授钢琴课9年。平时她只在双休日教课,周一到暑假期间基本上每天都教课。
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民众消费降级,张女士有直接的感受。她说,从2024年起,学钢琴的学生一下子就少很多。
她说,她的老板的钢琴行也大缩水。原来有两层楼,现在变成一层楼,另一层楼给别人了。因为课没那么多,学生也变少了,都在流失。
路透社去年曾报导,钢琴教师刘红宇(Liu Hongyu,音译)6年前在北京开办了音乐教室,如今学生人数已减少超过一半,她担心会有更多的学生停课。
2018年状况好时,她的音乐教室有70名学生,并聘请了两位全职教师和两位兼职教师。但在疫情爆发后,需求快速下降并持续低迷,她只好换到了更小、更便宜的地点,现在只有两名兼职教师。她说:“我担心的是,我们现在的30名学生在上完已付费的课程后,是否会继续上课。”
家长们也不愿意预付长期课程的费用,他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经济安全,也意识到许多学校已经破产。
这种放弃背后是沉重的现实考量。一位业界人士分析,当前“北上广深房价松动,大厂裁员名单越来越长”时,学琴这种“顶级吞金兽”已从家庭的“必要投资”变为“可削减投资”。
在中国钢琴热的时期里,“每个孩子都该学钢琴”成为全民信仰,2010年代,中国曾是全球钢琴产业的绝对中心。《经济学人》统计显示,巅峰时期中国有超过4000万琴童,占全球总数的80%。在井喷式需求的刺激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琴生产国和消费国。2019年,中国钢琴产业的繁荣达到顶点:年销量突破40万架(美国同期仅3万架),全产业链产值逼近2000亿元。年销量一度突破40万架。
2012年5月30日,具备大陆国资背景的珠江钢琴率先上市,当年产销突破13万架,全球市占率超25%。20天之后,浙江宁波的海伦钢琴也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民营钢琴企业第一股”。
在浙江湖州、湖北宜昌等地,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钢琴产业集群,带动了数万人就业。仅湖州洛舍镇一地就有钢琴相关企业114家,从业人员约4000人,年产钢琴占大陆全国总产量的七分之一。
井喷的需求释放出巨大的红利,众多的钢琴培训机构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钢琴老师成为当年最滋润的职业之一。
然而,这股热潮在2024年戛然而止。根据统计,当年中国有超过7000家琴行倒闭,钢琴年销量断崖式下跌,相比高峰期直接腰斩。
进入2025年,钢琴行业透出更多寒意。第一季,大陆国内仅有的两家钢琴上市公司业绩双双暴雷:海伦钢琴净亏损968.48万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154.56%,珠江钢琴亏损达5168.47万元,同比下降162.52%。
一位资深从业者在社交平台发视频说,“钢琴是一个比房地产行业还难的行业,这个曾经的鸡娃标配,乐器中的王者,如今却沦落到造钢琴的、卖钢琴的、教钢琴的全都乏人问津、集体下岗。”
上述上海的张女士表示,教课的收入相比之前也变少了。2019年的时候,教钢琴课200元/节课,后来涨过价,但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价格就慢慢下降,现在又降回到200元/节课。这也算是另一种消费降级,人们的消费普遍降级了。
她说:“甚至有家长直接跟我说:我们家收入水平已经跟不上了,家里有两个小孩,觉得太吃力了。不得不让孩子放弃学钢琴。”
“因为学钢琴要看长期效果。不是上多少节课就有效果的。可能学一两年也没效果,需要学上十年,也许有一天能发挥作用,属于长期投资,短期不见效,那么家长就说,算了。”
张女士说,这两年家长对孩子学钢琴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变佛系了。以前有要求的,包括上课也会上得多一点。现在就是上课变少了,要求也变低了。
北京一琴行老板无奈对陆媒表示:“去年是崩盘,今年是清盘。”“今年很多琴行都开始亏本清仓了,原价5万元的钢琴,现在5000元都没人要。”
今年6月,刚从广东某音乐学院毕业的郑女士表示,“为了我学钢琴,父母前后花了大几十万,毕业出来机构只给我3000元底薪、课时费提成35%,还经常招不到学生,这太讽刺了。”
而中国两家上市钢琴企业珠江钢琴和海伦钢琴都陷入亏损。珠江钢琴近日发布公告称,预计2025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1.21亿至1.57亿元。2024年,珠江钢琴营收6.77亿,同比下降39.97%,营收接近腰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亏损2.36亿,同比下降4108.2%。
张女士提到,钢琴热的时期,学钢琴的孩子来自各种家庭背景,一些朴素的爷爷奶奶们带着孙子辈的孩子来学琴。来学钢琴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是本着让孩子多一个兴趣爱好的目的来学的。
而现在来上课的孩子都是来自于高收入水平的家庭。她说,孩子的家庭住别墅、豪宅,有豪车。即使这样的家庭,家长也会斤斤计较50元课费差价。遇到过很多这种情况,家长会说别人的课费比你便宜多少,来讨价还价。他们认为学钢琴不值得这么贵。他们不想再大把地投入金钱在小孩子身上。而前几年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那几年家长都很大气的。现在人们都很舍不得花钱。
张女士认定自己是自由职业者。她说,自己的同龄人、同行们都在工作,因为不工作就没钱。尽管作为“00后”有家里至少两代人的托举,但是大家都面临内卷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