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标|社保的强制及改革之愿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民意 > 正文
宋志标|社保的强制及改革之愿
作者:
强制社保在舆论场的评价,整体上是不高的,因为政策周边的疑问像泡沫一样增长。这么大的政策变动,为什么不经过全国人大的批准?这是一种程序疑惑。强制社保能改变现有社保的不平等状况吗?这是一种更吸引听众的实体存疑。

一个消息传来,今年9月1日政府将落实强制社保规定,有人形容为影响波及个体工商户的雇员。已有上海包子铺打出新招聘,要的是60岁以上的店员,他们带退休金,无需缴纳社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世相,有隐痛有讪笑,好像也抵消不了什么。

强制社保在舆论场的评价,整体上是不高的,因为政策周边的疑问像泡沫一样增长。这么大的政策变动,为什么不经过全国人大的批准?这是一种程序疑惑。强制社保能改变现有社保的不平等状况吗?这是一种更吸引听众的实体存疑。

从一些低声嘀咕的民意可知,现有的雇佣场景下,社保成为老板与雇员之间可弹性磋商的砝码,不缴社保就多给点现钱,缴纳社保就少给点工资,显示了短期雇工这块协商的灵活性。强制社保的推行,意味着这些社会领域的灵活性消失。

也有另外一些声音提及,强制社保本身是用工方的义务,政府强推无非是将这些义务给确定下来。支持强制社保的声音比较少,受到的嘲讽也很多,是因为就连支持者也无法否认,现行社保的阶层差异大,体制内外悬殊刺眼。

舆论向强制社保规定释放的一个强有力问题是,假如强制是为了“开源”,增加社保的大盘子,为何不同时“节流”,在社保支付端限高?或者说,为何不先“节流”,再视情况“开源”呢?可以想象,这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疑惑,不会有部门站出来释疑解惑。

社保的最高征收部门从人社部调整为税务局,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据此,一些人将强制社保定义为收入税,足见社会对这种变动的敏感。“收入税”或是一种比喻,可这种修辞背后的郁闷情节是难以掩饰的,尤其当社保的现实被引入讨论当中。

一种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现行社保制度是对体制内外两种国民待遇的延续,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也有人说,若加上企事业单位,不是两种而是三种分层。抛开分层数不谈,许多数据佐证社保在分配上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未经确证的举例,是体制内退休金一两万,而农村老人月补一两百。前阵子,前媒体人彭远文多次撰文,针砭这方面的现实与弊政,揭晓的问题意识令人振聋发聩。可强制社保规定悄无声息地定下时间表,足见相关公共讨论在决策中的零存在。

一个颇有意味的情况是,正当舆论热议强制社保的当口,一篇关于蔡英文取消社保三六九的简明文献得以广泛流传——在这个时刻里,没人在乎要不要在对岸人名身份上加引号,在乎的是两岸强烈反差,其中映照的幽暗民心可见一斑。

在强制社保的同时,启动社保改革,以挽救大国寡民的孤绝心态——现实一点说,也是维持整个社保大厦不倒——成为大家我口说我心的舆论一致。即使是那些享受高社保福利的人也明白,不改革贫富悬殊的社保制度,对谁都不好。

关于社保制度的改革方向,前媒体人朴抱一率先破题,提出目标思路,其四分之一的谏言是:冻结1万元以上的退休金涨幅10年,优先增加农民退休金到1000元每月,优先增加3000元以下的城市居民退休金,3000-5000可以小涨。

在政府对强制社保没有解释说明,没有相关改革承诺的前提下,民间对社保改革念念不忘,会不会在某个时间时候得到回响,谁也不知道。但可以与社保改革相提并论的,是户籍改革的先声与现状,改革虽迟但到,却不一定符合最初的民意。

也许不得不相信,计算社保基金是否有耗尽的风险,政府掌握着无比详细的数据,职能部门掌握着全部的趋势,所行的步骤都有切实的依据。但今年4月国家审计署对各省挪用社保资金的披露,又让人对哪怕是对资金冗余未雨绸缪的设定,都会无比不安。

这场关于强制社保的全民大讨论,是民间借舆论场袒露单边观点的机会,全民以不安心态凝视着巨大的社保现实与阴影,却感到虚空当中无有反响、无以回报。这本是家国一体的凝聚时刻,却因为尖锐的实情心生间隙,三世如来能借一双慧眼否?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旧闻评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11/226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