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8年6月19日江西九江一家证券交易所中的股票市场走势。(AFP/Getty Images)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少A股上市公司铤而走险,试图通过财务造假粉饰业绩。中共央企旗下的上市公司大唐高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ST高鸿)因持续9年虚构贸易业务、虚增营收近200亿元,构成典型的欺诈发行,近日遭监管部门处罚1.6亿元,并启动强制退市程序。
据中共证监会公告,大唐电信集团控股的*ST高鸿数据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5年至2023年,通过精心设计的造假体系,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198亿元(人民币,下同),虚增利润总额超7,620万元。
该公司造假手法极其隐蔽:通过子公司组织开展无商业实质的虚假贸易业务,涉及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IT产品。整个操作链条包括闭环资金流转、伪造合同和物流单据,但实际上并无真实货物流转,完全是“纸上富贵”。
更为恶劣的是,*ST高鸿在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时,故意引用2018年至2020年的虚假财务数据,构成典型的欺诈发行,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根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中共证监会将对造假主体实施严厉处罚:对*ST高鸿公司罚款1.35亿元;对董事长付景林罚款750万元,并实施10年证券市场禁入;对时任财务总监丁明锋罚款600万元,禁入5年;对其他相关责任人罚款75万元至500万元不等;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江庆罚款700万元,禁入10年。
作为一家由中央企业大唐电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ST高鸿的造假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对其自身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由于连续9年的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公司已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深交所将启动退市程序。
数据显示,*ST高鸿2024年业绩急剧恶化:营业收入同比暴跌75.31%,归母净利润亏损22.90亿元,同比扩大47.21%,真实经营状况与此前财报形成鲜明对比。
*ST高鸿案件并非孤例,反映出当前A股市场财务造假问题的严峻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少A股上市公司铤而走险,试图通过造假粉饰业绩。
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中共证监会就对61起财务造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有多家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案件,其中不乏国资背景的知名企业。
7月28日,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次被立案调查。该公司此前因未披露重大合同及关联交易,虚增利润总额近3,000万元,被迫调整12份财报数据。
7月21日,福建紫天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7月4日,锦州市国资委旗下锦州港两名副总裁因财务造假被法院逮捕,这家老牌港口企业面临退市危机。
3月28日,“东旭系”三家公司涉嫌2015至2019年期间虚增收入累计478.25亿元,金额之大令人震惊。
1月23日,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25年首家因财务造假退市的A股公司。
对于国企批量造假现象,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副教授孙国祥此前向大.纪.元;表示:“大规模的财务造假,会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孙国祥分析指出,国有银行更愿意向业绩优良的国企放贷,但如果这些企业的财务数据造假,将导致整个资源配置体系出现重大偏差。这可能引发国企信用危机,降低投资者与金融机构对市场的信任度,进而造成资本市场动荡,甚至引发股市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