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法学专业的女实习生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哭诉。(视频截图)
中国一位法学毕业的女实习生近日在社交平台哭诉,她每月工资为2,500元,但扣除强制缴纳的社保后,仅剩约700元。按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日均收入仅约30元左右,扣除地铁费和餐饮等刚需开销后,天天基本没钱可用,甚至“倒贴钱上班”。
中共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强制社保规定,令众多中小企业措手不及,许多企业因准备不足面临资金压力和运营挑战,纷纷表达对新政策的担忧与适应困难,更有企业员工被业主扣发相当于月薪过半的薪水而面临困境。
近日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中国前律师陈秋实账号发布的一段视频中,这名女生情绪失控地说,自己的工资在缴纳社保后只剩700元,每月工作22天,相当于每天约30多元。然而,她每天地铁通勤需12元,“这样一个月下来,连基本生活都很难维持。”
在诉苦时,这名女生声泪俱下,不停地擦拭眼泪。她解释,地铁费每天往返公司要花12元,再加上吃饭开销,几乎是在“付费上班”。“现在法学生要当实习律师,律所要有工作经验,研究生才能当法官和检察官。像我这样连社保都交不起,证也挂不上,我不知道这个社会为什么还需要法学生。不如直接取消法学专业。”
在评论区,有网民对这位女士的境遇深表同情。一名网友留言:“老实巴交的中国人真可怜,别哭了,以后武大的女文科生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另一位网友说,这么计算下来,女实习生赔钱上班是真的。还有网民直指“强制交社保本身就是最大的骗局。”
回顾中国社保制度历史,1993年,当局首次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并明确“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1999年1月推出“在职员工具备了向企业提出追索养老金、医疗保障及失业保险的权利”;2008年再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对所有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但未完全落实。直至今年9月1日强行实施社保制度。
武汉独立法学评论人岳武(化名)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法学院女生的案例暴露出中国实习律师制度与社保制度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他说:“即将实施的强制性社保,一边是企业须缴社保的硬性规定,一边是低得无法维持生活的实习薪酬。这种制度安排,把年轻人推入了‘要证没钱,要钱丢证’的死胡同。这不是当局考虑不周,而是制度任性。”
视频下的评论区有人感叹:“社保保住了命,工资保不住饭碗。”一位自称“汤圆mom”的网友计算后指出,这样的实习收入意味着“赔钱上班”,等于倒贴时间和金钱去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中国学者钱芬(化名)分析称,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社保缴费比例在全球属于偏高水平,尤其对低收入青年影响明显。她对记者说:“在职业资格制度与社保绑定的情况下,这种高比例、强制性缴费,实际上是把刚毕业的年轻人当作摇钱树,而不是需要扶持的职业新手。对中小企业而言,这将招致大量企业因不堪重负,惟有停业。到头来,当局失去的是一笔数目庞大的企业所得税。”
不少网民在评论中批评社保制度的公平性。一位署名“走西口”的用户写道:“强制交社保在发达国家也有,但中共社保的问题是待遇差距悬殊。体制内外、城乡、机关与企业之间,养老金差到让人寒心。被强制交的和一分钱不交的,退休待遇差距可能是数倍。”另一位昵称“Stellar”的用户则直言:“宁愿把年轻人逼得失业、无家可归,也不愿降低企业税赋,更不愿削减公务员和垄断行业的高额退休金,这样的治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一位不具名专家认为,有关当局需要重新设计社保制度,不然后果严重:“对于低收入的年轻从业者,尤其是与职业资格强绑定的群体,比如律师、医生等等,应当考虑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用,让他们在职业起步阶段先活下去、站稳脚,再全面承担缴费义务。”他还警告,如果不调整政策,法律等高门槛行业将会出现年轻人断档的现象,中共将维持付出长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