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位于百老汇大道的富国银行费城总部大楼。(肖捷/大.纪.元;)
2025年7月,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华裔高管、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主席茅晨月女士,因在中国涉嫌一宗未公开的刑事案件被禁止离境,事件迅速从一次普通商务行程演变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不仅令金融业人士感到震惊,也在全球外企与外交圈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事件不仅牵涉个人命运,更折射出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的法律透明度、外交博弈与跨国企业运营风险的复杂交织。茅晨月作为深耕国际保理与贸易融资20余年的资深高管,其遭遇引发了外界对中共出境禁令的广泛质疑,也让外企在华经营的信心受到冲击。
争议事件:华裔高管被禁出境
茅晨月,上海出生,现居美国亚特兰大,美国国籍,现任富国银行董事总经理,负责国际保理业务,并在2025年6月当选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主席。她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深耕20余年,长期为跨国客户提供跨境资金战略咨询,获FCI“2025年跨境保理创新案例”荣誉。
富国银行作为全球六大主导中国进出口美元支付业务的银行之一,在上海和天津设有保理子公司,茅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掌控着富国银行高达80%的中美跨境保理业务,经手包括小米、蔚来等企业在内总计17亿美元的融资,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出口商的现金流奶妈”。
2025年,茅晨月因商务目的入境中国,具体日期与行程未公开。然而,在计划返回美国时,她在机场被告知因涉及一宗刑事案件被禁止离境,需配合调查。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执法部门依法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但未透露案件细节,仅强调其有义务配合调查,未提及刑拘或逮捕。
富国银行迅速回应,暂停所有员工赴华商务旅行,密切关注事态,并通过渠道协调以确保茅晨月尽早返回美国。美国国务院则强调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批评中共“任意出境禁令”缺乏透明度,敦促中方允许公民离境。
事件发生在中美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可能与地缘政治博弈有关。外界推测,茅晨月被禁可能涉及金融犯罪,如敏感资金流动或协助调查腐败资金外逃,甚至可能与近期中国IT经理徐哲伟在意大利被捕事件形成“对等反制”。类似孟晚舟案的“人质外交”先例,让外界对事件性质的猜测更加复杂。
制度缺陷:司法不独立、法治不透明
茅晨月事件表面上是配合刑事调查,实质暴露出中共司法不独立与法治不透明的痼疾。中共《出境入境管理法》虽赋予公安或法院限制个人出境的权力,但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成为当局在维稳、安全与外交议题中可灵活运用的“软暴力”工具。至少具有以下四大缺陷:
第一、程序模糊与随意性:出境禁令触发条件宽泛,常因“协助调查”而非正式指控,程序不公开,当事人常在试图离境时才获知,缺乏明确解除机制。茅晨月未被刑拘或逮捕,仅被要求配合调查,案件细节却秘而不宣,凸显司法程序的随意性。
第二、行政干预司法:中共司法系统受党控制,缺乏独立性,执法常受政治目标驱动。出境禁令可能被用作恐吓异议人士或在国际谈判中的筹码,而非纯粹司法目的。近年中美关系恶化,中共出境禁令频发,被美方视为“政治绑架”或人权侵犯。
第三、长期滞留与权利侵害:被限制者可能面临数月至数年的不确定等待,案件细节通常不公开,又不允许律师介入,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茅晨月作为美国公民,未能获得透明的司法程序保障,其人身自由受限,这种黑箱操作削弱了外界对中共法治的信任。
第四、企业运营受限:由于面临跨境资金冻结、关键人员滞留、数据设备遭查封等风险,影响业务连续性与信誉,导致跨国公司对中国营商环境产生怀疑,从而缩减人员派遣、资金布局与扩张计划。
茅晨月事件对外企在华运营敲响警钟,凸显法律与人身风险的叠加效应,可能将促使跨国企业缩减在华布局,降低对华依赖,影响深远。富国银行暂停赴华出差,其他外企(如瑞银、野村证券)也因类似事件调整出行政策。
美国商会调查显示,9%的会员因人身安全与法律责任担忧减少赴华,4%因出境禁令受影响。欧盟中国商会主席Jane Eskelund则指出,此类事件加剧外企赴华顾虑,削弱中国吸引外资的努力。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像茅晨月这样的华裔美国人,在中共法律视角中,往往被视为“特殊对象”。即使已加入外籍,其中国出生背景仍可能被中共强制认定为“具有中国国籍”,在执行法律时不予承认其外国身份。
这种身份模糊,令华裔在华遭遇“法律双重标准”,也使其在外交保护上处于更为弱势的位置。美国国务院二级旅行警告指出,华裔美国人在华可能面临“任意执法”与出境禁令风险。茅晨月的身份使其在中美法律体系的夹缝中显得尤为脆弱。
茅晨月被业内称赞为“聪明的创新者”,她利用天津公司的NRA账户、FT账户、渤海银行系统及信保保单质押等技术手段,结合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降低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吸引大量企业青睐。然而,这一业务因涉及巨额跨境资金流动,经常会牵涉多方机构与复杂的资金链。
此类操作属国际保理行业的“灰色地带”,富国银行作为流程中介,仅需承担流程性责任。然而,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财政吃紧背景下,中共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严查外汇异常与非法资金流动,茅晨月可能因昔日灰色操作被倒查,成为“杀鸡儆猴”的对象。
中共的小流氓伎俩:假法律名义搞“人质外交”
茅晨月事件不仅是司法问题,更可能是中共对美博弈中的“人质外交”策略。当前正值中美关系紧张的特殊时期,两国在贸易、科技、人权等领域摩擦不断,地缘政治风险显着上升。中方或借茅晨月事件报复美方在技术、人事领域的制裁。类似“人质外交”的操作在中美博弈中并不鲜见,中共早就劣迹斑斑。仅举数例。
孟晚舟案:2018年,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中共随后拘留两名加拿大公民,事件被视为“以人换人”的外交博弈。孟获释后,两名加拿大人次日即被释放,未走任何司法程序,凸显中共“流氓做法”与司法工具化。
徐哲伟案:2025年初,中国IT经理徐哲伟因涉嫌2020年黑客攻击美国系统、窃取新冠疫苗数据,依据美国FBI通缉令,在意大利被捕。茅晨月事件与之时间接近,可能为中共“对等反制”。
安斯泰来案:2025年,一名日本安斯泰来(Astellas Pharma)制药高管在中国被判间谍罪三年半,同期茅晨月被禁出境,引发地缘政治联想。
据有关统计,1995-2019年间,中共对128名外国人实施出境禁令,其中29名美国人、44名加拿大人,约1/3与商业活动相关。2023年《反间谍法》与《数据安全法》修订后,中共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更为宽泛,普通商业行为(如数据分析、市场调研)可能被认定违法,进一步增加外企高管风险。
比如,2023年,日本野村证券野村证券驻港高管王仲和因协助调查被禁出境近一年;风险咨询公司德安华(Kroll)香港籍高管Michael Chong因协助调查被限制出境,至今未获释。
同年,美国尽职调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在华遭搜查,多名员工被拘,其新加坡籍主管曾被禁离境,公司因涉及未经批准的统计工作,被罚款150万美元。
这种做法不仅侵害个人权利,也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司法丧失信心。
结语:
茅晨月被限制出境事件,凸显了中国营商环境的恶劣与法治透明度的风险,其模糊执行与潜在政治化用途,令外籍高管随时面临失去人身自由风险。而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可能与中共对美“对等反制”有关。跨国人士或许会因国籍、身份或业务敏感性成为“风险对象”。不独立的中共司法则为“人质外交”提供了便利:模糊的法律程序与宽泛的罪名定义,使当局可随意扣留外籍人士,而无需公开证据或走公正司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