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很多路,回家发现脚后跟隐隐作痛、一踩到地更是刺痛得不得了,让人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得了足底筋膜炎?足踝权威朱家宏提醒,这确实是常见的足部疼痛原因之一,但不是所有脚痛都是筋膜发炎,背后也可能藏有其他严重的病因,认清成因、对症下药,才是远离足底痛的关键。
骨科名医:你的“脚底痛”不一定都是足底筋膜炎
错误归因不只拖延治疗,还可能让病情恶化。朱家宏医师解释,如果在刚起身时,脚后跟剧烈刺痛、踩地困难,那么是足底筋膜炎的几率高达九成。但如果痛在脚掌前端,可能是“趾骨头痛”或其他结构异常。
曾经有一位患者,因为脚跟痛前往就诊治疗,但朱家宏医师发现他痛的情况有点不对劲。“一般来说,足底筋膜炎是刚踩踏的时候最痛,踩几下后就会缓解,但这位患者踩踏多了又开始痛,甚至即使不动也会痛。”进一步照X光检查,这才发现是跟骨里面有肿瘤,由于足跟中的肿瘤有可能演变为病理性骨折,造成足部结构的不稳定,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以震波治疗,只会使病况加剧!(编辑推荐:小腿水肿、浮脚筋=静脉曲张恐血管堵塞?医师教你4种下肢症状自我检测!)
另一位患者在外院被诊断为足底筋膜炎,但他本身有糖尿病史,推测可能踩踏到某个硬物,足跟里面产生血肿,加上糖尿病、抵抗力不好,引发细菌侵入,演变成坏死性筋膜炎,内部组织都已感染坏死!朱家宏医师强调,多数足跟痛的患者都是足底筋膜炎,但也需要经过详细的鉴别诊断,来排除坏死性筋膜炎、跟骨骨折、足底肿瘤或僵直性脊椎炎在足跟的症状等等,以免造成误诊,贻误治疗。
日行万步也NG?医揭5种人最容易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从脚跟延伸至脚趾,负责吸震、支撑足弓,是走路与运动的重要结构。而所谓的足底筋膜炎,正是指覆盖足底肌肉群的中央筋膜出了问题。
至于是什么原因会引发足底筋膜炎,目前最常见的主要还是与生活型态有关,例如走路方式错误,当脚掌没有适当出力、走路只靠脚跟,就会让筋膜承受过多压力,甚至他也观察到很多人每天喜欢在走操场、目标“日走万步”,但用了错误的姿势或穿了不适合的鞋子,反而让筋膜反复拉扯导致伤害。相较之下,有坡度、变化地形的步行反而能分散压力、降低受伤风险。
足底筋膜炎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2种:
急性发炎:受到直接撞击、拉扯的创伤,例如下楼梯突然踩空,还有很多人会去走“健康步道”,误信踩在坚硬石子上可以变健康,结果反而先让脚部受伤,在没有好好休息复原的情况下,还可能急性变慢性。
反复性受损退化(慢性发炎):长时间站立的工作,例如医护人员、老师、百货公司销售员,或者体重过重,加上平常缺乏运动,如此产生反复性伤害,到中年以后,就容易罹患足底筋膜炎。
因此,朱家宏医师特别点名,有5种人特别属于足底筋膜炎的高风险族群,提醒以下5类人特别要小心,包含年长者(筋膜老化弹性差)、肥胖(足底负担大)、久站(筋膜反复受压)、穿鞋不当(鞋底过薄或支撑力差)以及有脚伤史者(筋膜易再次发炎)。
一踩就痛 VS不动也痛?一次秒懂足底筋膜炎病程分四阶段
一旦发炎,会依病程出现不同的疼痛表现,而足底筋膜炎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期:早上起床或久坐后踩地会痛,但活动一阵子会缓解。
第二期:早上仍会痛,走一走虽可改善,但到了下午因久站或工作又复发。
第三期:每次踩地都会痛,即使休息也需较长时间才能缓解。
第四期:疼痛持续,甚至演变为神经痛,就算静止不动也会痛,影响生活品质。
若进入第三或第四期,代表筋膜已严重受损,建议及早就医处理。
足底筋膜炎9成都能痊愈?!居家训练3招学起来
朱家宏医师过去就曾在《自己的脚痛自己救》一书中,详细谈到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与预防方式。首先,急性足底筋膜炎初期,通常会以口服消炎止痛药、固定治疗(例如用石膏或护具)、多休息,或是局部注射类固醇。如果是长期足底筋膜炎所苦的慢性患者,除了一般物理治疗、拉筋运动、注射类固醇外,目前较主流的疗法还有震波治疗(shock wave)及内视镜手术,须与医师充分讨论后选择适合的治疗对策。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工作、生活型态不改变,足底筋膜炎仍有复发的可能。
选对鞋子是预防的第一步,朱家宏医师建议,应挑选符合亚洲脚型、鞋底不过软的设计,才能有效支撑足弓,减缓足底压力。而像高跟鞋虽短暂舒缓后脚跟压力,却也会让前脚掌承受更多负担。
如果想要非药物改善足底筋膜炎,可以透过下列三招动作日常训练,且合并练习的效果更佳,建议每天5分钟,有助于逐步修复筋膜。
脚趾收缩训练:强化前脚掌肌群。
垫脚尖运动:增加筋膜弹性与耐力。
弓箭步拉伸:放松后脚跟肌肉,舒缓紧绷感。
朱家宏医师强调,不少人误信按摩、走健康步道能缓解疼痛,但这些方式都只能短暂放松,无法真正改善筋膜问题,甚至强力刺激足底,可能让发炎更严重!若出现红肿热痛,或自我舒缓无效,应尽快就医检查。只要及早诊断并配合治疗,足底筋膜炎9成都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