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恩合唱团事件说明,即使在无国旗、无国名的压力下,我们仍可借由作品、表演与精神感动国际观众。
高雄六龟的“尼布恩合唱团”赴日参加第七届东京国际合唱大赛,原本是一场纯粹的音乐盛事,却因中国单方面抗议,导致台湾国旗被迫撤下、参赛名义由“Taiwan”更名为“Chinese Taipei”,尽管我国驻日代表处与立委邱议莹积极斡旋,主办单位最终仍在压力下做出退让;然台湾并未因此沉默,现场团员勇夺金牌,观众高喊“台湾”,响彻全场,这并非孤立事件;就在不久前的莱茵鲁尔世大运,中国代表团竟公然抢夺台湾选手的贺电,反映出中共打压台湾的行径已渗透至每个国际角落,此番再度以国旗为借口对我国文化代表团施压,正是一场政治战的延续。
中共对台的打压不仅限于政治与军事领域,更深入至体育、文化、学术交流等各种非政治场域,无论是2018年在马来西亚羽球公开赛要求改名,还是2023年在加拿大拒绝台湾以“国家馆”名义参展,或是近期在德国抢夺贺电,这些行径已非偶发事件,而是中共系统性政治战的一部分;这种政治战目的在于消磨台湾的国际能见度,并试图强化其“一中原则”叙事,进而达成心理战效果,中共深知国际社会对于“政治干预非政治场域”的反感,因此它试图用技术性干扰、外交压力或地方协调阻挠台湾正常参与。
日本主办单位虽有其苦衷,但也凸显出国际赛事主办国如何在中国压力下进退失据的困境;所幸,日华议员恳谈会的古屋圭司、现场观众与媒体对此事表达支持台湾,足证民间与部分政治力量愿意挺身而出;民主国家应正视这场非军事的灰色战争,从G7声明到欧洲议会决议,越来越多国家理解中国对台的无孔不入干预;台湾必须借助这次事件说清楚中共的打压早已跨越红线,不只是“中国内政”,而是一场全球价值冲突;各国应透过立法、外交声明与具体行动(如邀请台湾代表正名参与活动),共同抵制这类政治干预。
台湾必须将文化外交视为对抗中国政治战的重要一环,尼布恩合唱团事件说明,即使在无国旗、无国名的压力下,我们仍可借由作品、表演与精神感动国际观众,此即“温柔的抗议”,也是软实力的展现;此外,政府应主动提出因应机制,协助出国团体遭遇不当打压时能迅速应变,例如设立“反压制支援小组”、整合外交与民间资源、建立应急通报平台,并强化海外驻馆即时反应与国会沟通能量。让国际理解,与台湾站在一起,就是支持自由、包容与尊严。
2025年将是全球地缘政治更为紧张的一年,台湾亦将迎来关键的外交转捩点,中共对台的文化与政治战不会停止,反将更趋复杂与精致化;我国应透过尼布恩合唱团事件,积极向外界揭露中共的压制策略,号召全球民主伙伴共同抵制与反制,从立法、经济到人文全面合作,国旗不该从音乐会场消失,台湾的名字更不该被替换,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听见台湾的声音——清澈、坚定、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