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不断强化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和控制,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外资科技企业纷纷选择撤离或转移。图为示意图。(STR/AFP/Getty Images)
近日,全球知名电脑外设制造商罗技(Logitech)宣布,在2025年底前将面向美国市场的中国生产比例,从当前约40%降至仅10%。这一举动反映出越来越多外国科技企业正因中国严峻的经营环境,选择撤离或缩减在华业务。
罗技首席执行官哈内克‧法贝尔(Hanneke Faber)近日表示,公司正加速将面向美国市场的生产线迁出中国,以应对美国重新加征的高额对华关税。预计到2025年底,罗技在中国制造的面向美国市场的产品比例将降至约10%。
深圳一名外国科技公司工程师宗翰林向大.纪.元;透露,许多外资科技企业正感受到来自政府层层叠叠的技术要求,压力越来越大。他透露:“我一个朋友说,他所在的公司初到深圳时候,被当局要求配合所谓的技术交流项目、提供核心技术资料,甚至是口头指令。如果不配合,可能会影响审批、市场准入或经营便利。”
曾任深圳外企管理层的黄先生则指出,自2019年以来,中共政府推动外企设立党支部和工会,令许多企业担忧技术泄露和政治风险。他表示,“有关当局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削弱了企业创新动力,除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例如华为、大疆外,其它外企生存艰难。”
另一方面,为应对美国及西方的科技封锁,中国部分民营科技公司已从2023年起,陆续迁移出中国。黄先生还透露,不少依赖半导体元件的制造企业,因难以在中国市场稳定获得西方技术和芯片,纷纷选择将生产线转移到印度等国,寻求一线生机。
除了罗技,多家跨国科技企业近年来也陆续调整中国战略。2025年上半年,新思科技(Synopsys)停止对中国市场的半导体设计软件销售与服务;亚马逊关闭上海人工智能研发实验室;包括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Intel等多家美国和欧洲半导体设备企业,也正将部分制造环节转移至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地。
对此,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退休教师陈晓华(化名)指出,中共长期推行“以市场换技术”政策,隐性成本高昂,外资企业担忧技术被窃取,不愿加大研发投入。
2023年,中共新修订并生效的《反间谍法》极大拓宽了国家安全的定义,这不仅让外企合规成本飙升,也令员工的安全感骤降。近年来,多起在华外企员工被指涉“泄密”或“间谍”活动,使得在华国际企业员工不全安感大大增加。
北京某国际关系专家庄悦然(化名)告诉大.纪.元;记者,中共频繁的反间谍宣传和执法,令外企恐惧加深,“不少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加强内部监控与培训,进一步推高经营成本,促使撤离趋势加快。”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主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紧迫性。这意味着,未来境内外企业将面临更加严苛的监管环境。中国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高度敏感的政治环境和政策不确定性,使外企经营环境愈发艰难。
总体来看,在贸易摩擦、技术限制、监管压力和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在华外资科技企业纷纷选择调整战略,转移生产链和研发重心,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外迁趋势。
北京大学学者刘先生认为,中共不断强化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和控制,出台诸多限制性政策,实际上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政府推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表面上鼓励技术合作,实则变相要求外企无偿转让核心技术,严重侵蚀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此同时,《反间谍法》等法律的扩大解读,使得外企在合规和信息安全方面面临极大压力,员工甚至可能因为无意间的操作被指控为“间谍”,极大打击了企业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他还表示,当局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和工会,加剧了企业对政治干预的担忧。外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些制度性障碍和政治风险的叠加影响下,外资科技企业纷纷选择撤离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