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的中国农业银行总部。(Johannes Eisele/ AFP)
中共为刺激国内消费,近期又鼓励银行推出上百万至1,000万元的大额消费类贷款产品。专家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奏效,并认为这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不良贷款风险。
大陆消费贷拼额度到上千万元,期限可长达10年
今年3月,中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鼓励银行加大个人消费放贷后,大陆银行将消费贷额度提高到最多50万元(人民币,上下同),贷款期限延长到7年。
近期,中共再次鼓励加大消费贷投放。据《中国经营报》7月25日报导,大陆从国有银行到地方银行,纷纷大幅升级消费贷产品额度,其中,以房产抵押的消费贷额度更是高达1,000万元,贷款期限也延长到10年。部分消费贷产品甚至还可用“先息后本”的还款方式。
“先息后本”是指贷款人每月只需偿还利息,到期后再一次性偿还本金。
上述报导提到,银行对高额消费贷的客户也有“高门槛”的要求,如建设银行的“建易贷”和“房易贷”客户要求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积金缴纳“白名单”上,或在建设银行有住房贷款。
“建易贷”最高金额100万元,年化利率3.3%起,期限5年。“房易贷”须有抵押,最高金额300万元,年化利率3%起。
农业银行的“网捷贷”最高金额100万元,年化利率3.1%,期限5年;面向个人的“房抵e贷”最高额度1,000万元,期限10年;面向企业主的“抵押e贷”最高也是1,000万元。这两款“e贷”都要求以房产抵押,对企业主还要看其公司流水情况。
分析:中央迫使银行更多放贷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对大.纪.元;表示,大陆银行推出大额消费贷的首要原因是中共政府在背后的动作,“这实际上是中共政府在(中国)经济衰退的时候,迫使银行更多的放贷、增加银行信贷,然后试图刺激经济。”
他说,其次是银行自身也借此机会增加贷款业务,然后增加收入。但是,银行的利润比较低,“银行试图通过消费贷的市场扩张来改善其经营状况,这恐怕很难实现”,“现在各家银行抢占消费贷市场,显然是银行界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告诉大.纪.元;记者,目前中国的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50万亿元,因此银行有大量的资金,但是“它贷款贷不出去”,过去这几年,大陆银行都在“把消费贷当成一个重点拓展领域”,现在上面有政策后,银行正好就把个人消费贷当作重点去做了。
不过,王赫认为,对银行来说,它不会没事自己给自己加大风险,所以,大幅提高消费贷额度更多是来自中共政策的压力,而不是银行自己主动真愿意这么做的。
另一方面,王赫怀疑消费贷是否能够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因为中国居民存款居高不下就是老百姓对于政府和银行要求他们“把存款拿去投资或消费”的一种负面反应。
他表示,银行主要是靠吃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净利差)来盈利的,这占其整个盈利的60%以上,如果只有人来存款,没有人来贷款,银行的日子就过不下去。
“现在银行的日子很难过,银行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现在整个中国经济形势不好,大家没有信心,消费起不来。”王赫说。
此外,王赫认为,银行发行高额贷的规模还是个未知数,“是不是有很多人踊跃来贷款还是个问题”,所以还要看市场表现再说。
高额消费贷可能导致更多不良贷风险
王赫还提醒说,如果产生大量消费贷的话,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其背后“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导致更多不良贷。
“对一般人来说,人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大额的消费贷款”,王赫说,需要这么大额消费贷款的肯定是用来买房,或者转成经营贷,或者去做投资,“那么如果投资收不回来的话,或者投资失败的话,这些贷款根本就无法偿还。”
他说,尽管高额贷款都有抵押,但是银行收到抵押品后如果不能够有效处置,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王赫提到,有人可能会利用高额消费贷把自己的房子或公司变成现钱,也就是拿到高额贷款后,就不要他的抵押资产了,“就等于套现了,有这种可能。”
“中国银行业这段时间都在加紧处理很多银行不良资产,就是对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资产进行打包处理,那个折扣都非常的低,有的低到0.5折。”王赫说。
据报导,中国平安银行2025年的首单个人不良贷款(包括个人消费和经营性贷款)的打包转让公告显示,这笔不良资产未偿本息总额约2.07亿元,转让起始价为422万元,相当于超低的0.2折。
王赫说,“这就说明,消费贷本身、个人贷款的不良率在上升,各大银行都在上升,所以这个高额消费贷如果大规模推行的话,它肯定会有相应的很大风险。”
谢田也提到,现在中国整个经济在衰退,企业生意很难做,大量企业在倒闭,“一旦企业倒闭,这些接了大额贷款的人,没有企业的收入,他也难以还贷。”
“这实际上是给中国大陆的银行带来了新一轮的危机。”谢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