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传奇: 正史中的“杨无敌”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杨延昭传奇: 正史中的“杨无敌”
作者:

杨家将一门忠烈,在史上写下千年传奇。(夏琼芬/..;

“杨家将”叙述了著名的北宋英雄杨业家一门五代保卫国家的忠烈历史,这故事在中国流传长达数百年之久,可谓家喻户晓,历代以此故事所作的评书、戏剧、小说可谓成百上千,跟杨家将有关的史迹及地名也数不胜数。那么,在正史中记载的杨家将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呢?本篇将展开杨延昭之父杨业(杨继业)留名青史的英烈史卷。

正史中的杨家将杨业战威吓契丹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皆为北宋名将,并称“杨家将”。左:杨业(公元923年—986年),又名继业,北宋抗辽(契丹)将领。中:杨延昭(公元958年—1014年),人称杨六郎,北宋抗辽名将。右:北宋大将杨文广(西元?—1074年)。(公有领域)

杨延昭的父亲杨业(公元923年—986年)是并州太原人,早年于北汉为官,以骁勇善战闻名,于雁门关一带与辽国(辽国于公元983年—1066年期间改名契丹)交战数十年几乎战无不胜,有“太原骁将”、“杨无敌”的称号,之后归降于大宋。

杨业出身将门,父亲杨信,曾任北汉朝麟州刺史。杨业自幼性情豪迈,气度不凡,乐于任侠,骑射过人,酷爱畋猎,所猎得之物远胜常人。他曾对身边随从笑言:“我将来若为将出征,调兵遣将之事,也就如同操鹰犬去捕雉兔罢了。”弱冠之年杨业投效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屡立战功,晋升建雄军节度使,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国人赞呼他“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时,早已闻知杨业威名,私下曾多方用重金想招揽他。不久,北汉情势日危,孤城岌岌可危,杨业见大势已去,便进言君主刘继元,劝其早日归顺宋朝,以保百姓生灵免于涂炭。继元终而降宋。

宋太宗闻报后,立即遣中使召见杨业,见之大喜,随即授以右领军卫大将军之职,班师还朝后,又擢升为郑州刺史。由于杨业久历边事,对敌情了然于胸,太宗又派他出任代州知州,兼管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临行前,太宗更密赐封装重礼,对他寄以厚望。不久后,契丹军大举犯边,越过雁门关南下,来势汹汹。杨业仅率麾下数千骑兵,从西侧山陉悄然出动,绕道小径,折至雁门北口,突然从敌军背后发动袭击,一举击溃契丹主力。此战大捷,震动塞外,宋朝嘉其功勋,加封为云州观察使。

自此之后,契丹军但凡远远望见杨业军旗,即不战而退。杨业的威名让许多戍边主将对他心生忌妒,甚至有暗中呈奏诬告他。太宗阅后,一概不理,反将奏章密封交给杨业处置,对他深信不疑。

杨业最后一役忠魂长留丹青

雁门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这里也是杨家将忠烈卫国的重地。(Shutterstock)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再次北伐契丹,收复燕蓟故地,分三路出击。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帅,王侁、刘文裕当护军,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将率领西路军自雁门关出发。起初进展顺利,连续攻下云、应、朔、寰四州,直抵桑干河边(位于河北、山西北部),但由于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挫败,宋太宗即命三路军全撤退,把西路军攻下的四州人民迁往大宋境内,由潘美所领军兵保护。

当潘美、杨业撤军至朔州南面的狼牙村时,契丹萧太后与手下几名大将领着十余万大军已攻陷寰州。杨业见来军势盛,主张绕道而行,保护州民撤退,并于陈家谷口设下强弩兵伏击契丹军,再以骑兵援于中路,以保证撤退的军民们安全回到境内;然而这个计划却遭到潘美和监军王侁等人的反对。

王侁讥讽道:“你统领数万精兵,如今竟畏敌如虎,胆怯至此!我看不必拐弯抹角,直接从雁门北川直驱前行,击鼓疾进就是了,何需这般顾虑?”当下刘文裕也表示赞成。

杨业沉声答道:“万万不可!此举必败!”

王侁冷笑道:“君侯素有‘无敌’之称,如今见敌却畏首畏尾、迟疑不战,难道你心中另有他志?”

杨业回道:“我杨业不是伯死,只是认为时势不利,不能让士卒白死而又不能立功,既然你们指责我不去死,我就先死在诸公之前好了。”说完就带兵由石峡路向朔州出发。

临行前,他含泪对潘美说:“我此去必定要失利,我杨业本是北汉降将,按理早该死了,但皇上不杀我,反而让我继续任官带兵,我并非故意放着敌军不去出击,而是等待时机,争取战功以报国恩,今天诸位指责我有意避敌,那我杨业就当先送死杀敌吧!”于是指着陈家谷口说:“请你们在此布置步兵强弩,分左右两翼准备救援,待我杨业转战到这里,就从两面夹击敌军相救,不然我军将会全军覆没。”

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在陈家谷口布兵以备救援。从清晨到午前,王侁命人登高望敌,见杨业没有回来,以为杨业已击败契丹军兵,为了争功,擅自领兵离开谷口,主帅潘美无法制止,乃缘着交河向西南行二十里。不久后他们就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但这时他们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逃离战场。

杨业这边率部下与契丹军兵死战一整天,自午至暮终于退到陈家谷口,但是潘美、王侁的援军早已离去,杨业至此见到空无一人的谷口,悲伤至极,拍胸痛哭。他继续率领将士们力战,打到最后全军壮烈殉难。此时身中数十处创伤的杨业仍奋力杀敌,手刃数十百人,直到坐骑受了重伤不能行动,才被契丹兵所俘,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叹息道:“皇帝对我宽厚,给我机会讨伐敌人报国,然而却被奸臣所害,导致我军战败,我真是无颜再活。”于是他绝食三日,就这样死去。

太宗皇帝得知杨业死讯后深感痛惜,立刻发布诏令表彰他的功绩,追封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之后更下令给杨氏一族丰厚的赏赐,赐予千匹布帛和千石米粮。对于主帅潘美则给予降职三级的处分,而护军王侁、刘文裕则遭免职除名为民。(后来王侁获特赦,但病死于途中,刘文裕因非主事者,被召回。)

北宋《杨家将全传》插图,1892光緖壬辰年版本。(公有领域)

忠烈武勇效家国众人感泣留青史

杨业虽然不通经书,但他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其为人英勇无畏,不单足智多谋、谋略过人,更善于练兵攻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代州一地相当寒冷,人人都穿上毛毡披肩御寒,而杨业却仅仅披着一件棉衣,坐在营帐中处理军务,周围也不点火取暖,侍者因天寒而无法忍受,但杨业始终面带微笑,毫不在意。他领导官兵有方,对下属恩情相待,因此将士们誓死为他效力。

在朔州之战饮败时,杨业对身边仅存的百余名将士说:“大家都有父母和妻子,跟我殉死并无意义,大家可以自由逃离回去向皇上覆命。”然而却没有一人离去,随行的淄州刺史王贵也奋力杀敌数十人,最终大家都战死沙场。听到这个消息的百姓们无不流下眼泪。

杨业死后,朝廷为了表彰他的英勇与忠诚,任命他的儿子延朗(延昭)为崇仪副使,并给予其他儿子不同的官职。@*#

参考史料:

《宋史‧列传第三十一》

《隆平集》宋曾巩著

《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著1945年出版

《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明朝佚名著秦淮墨客校阅

《两宋志传》明朝熊大木著秦淮墨客校阅

《杨家将(穆桂英)传说》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出版高雪松整理

《杨家将外传》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出版赵云雁搜集整理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30/225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