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忙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别让你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忙

——戳破内卷的真相:增长≠发展

陀螺转得再快,也飞不出原地;火箭哪怕慢,每一步都在靠近星空。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像高速运转的陀螺?

同事小王,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考勤表上的工时月月第一,可三年了,还是在原来的岗位打转。他总说“我这么拼,领导肯定看得到”,可年底评优名单里,从来没他的名字。

邻居老张,退休后报了七个兴趣班,书法、摄影、声乐一个不落,朋友圈天天晒作品,可上次社区搞书画展,他的字被评委说“笔画挺熟练,就是没魂”。

还有我那个表妹,考研考了三次,每次分数都比上一年高几分,可始终没进复试线。她总说“再努努力就差一点”,却没发现,她做的题还是三年前的题库,错题本攒了五本,却从来没真正搞懂过那些反复出错的知识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内卷化。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一直在增长,其实压根没发展。就像跑步机上的人,汗流了不少,里程数涨了不少,可位置一点没动。

01

无效的增长,都是自欺欺人的泡沫

我见过最扎心的场景,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茶水间。

一个实习生抱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他跟我说:“哥,你看我这季度做了30份竞品分析,光打印纸就用了两包,领导肯定觉得我特能干。”

我翻了翻他的分析报告,发现30份报告的框架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不同的公司名称。数据是从公开财报上抄的,结论是“某某公司优势明显,我们需加强”。

我问他:“这些报告里,有没有一个结论是你自己推导出来的?有没有一个建议被团队采纳了?”

他愣了半天,说:“那倒没有,但我做了30份啊,别人顶多做10份。”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量的执念”。我们总以为“做得多”就等于“做得好”,却忘了问自己:这些增长,到底有没有改变什么?

就像我前几年,迷上了读书。每年年初都给自己定目标:今年必须读够50本书。为了完成任务,经常一天啃完一本,看完就在扉页画个勾,然后赶紧换下一本。年底看着书架上50个勾,特满足。

可真遇到事儿了,比如团队突然要做一个新业务的方案,我脑子里的知识点像一团乱麻,哪本书里讲过什么,全混在一起了。最后方案还是抄的去年的模板,改了几个数据就交上去了。

后来我才明白:量的积累是给别人看的热闹,质的突破才是给自己留的退路。

你背了1000个英语单词,可连一句完整的自我介绍都说不利索,这叫增长;你只背了300个核心词,却能跟老外流畅聊天,这叫发展。

你囤了200节线上课,笔记记了10个本子,可工作中遇到问题还是抓瞎,这叫增长;你只吃透了3节课,却用里面的方法解决了一个困扰团队很久的难题,这叫发展。

所以,别再问“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没结果”。先问问自己:你做的这些,到底是在堆数量,还是在磨质量?

02

破局的关键,藏在“舒适区的裂缝”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能力发展三区域”:舒适区、拉伸区、恐慌区。

内卷化的人,一辈子都待在舒适区。他们重复做着自己熟悉的事,用“熟练”掩盖“停滞”。就像老司机开一条熟路,开了十年,速度越来越快,可换条新路就慌了神。

而真正的发展,必须跳进拉伸区——那些有点难,但努努力能做到的事。

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朋友,以前总抱怨“客户审美差”,他做的海报永远是“大标题+产品图+促销信息”的模板,改改颜色就是新作品。后来公司来了个新人,做的海报总用些他没见过的构图,虽然偶尔被客户打回,但总有惊艳的方案通过。

他慌了,开始逼着自己学3D建模,研究色彩心理学。头三个月特别痛苦,经常加班到凌晨,做的东西被总监批“还不如新人”。但半年后,他做的一套国风海报火了,被行业媒体转载,现在成了公司的设计主管。

他跟我说:“以前觉得把模板做好就是本事,后来才发现,真正的本事,是有能力打破自己的模板。”

怎么跳出舒适区,避免内卷?分享三个我亲测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每周留2小时做“反惯性动作”。

如果你习惯用手机刷资讯,就逼自己用这2小时读纸质书;如果你开会总习惯当听众,就逼自己主动提一个观点;如果你写报告总用“一、二、三”,就试试用故事开头。

打破惯性的瞬间,就是突破的开始。

第二个,建一个“问题解决清单”,而不是“任务完成清单”。

别记“今天发了5条朋友圈”,要记“今天的朋友圈帮公司带来了3个咨询”;别记“今天学了2小时英语”,要记“今天用英语跟客户通了3分钟电话,搞懂了他的需求”。

增长看输入,发展看输出;增长看过程,发展看结果。

第三个,找个“镜像伙伴”,每月互相“拷问”。

我和一个做销售的朋友就这么干。每个月底碰一次面,他问我:“这个月你做的哪件事,是去年的你做不到的?”我问他:“这个月你搞定的客户,是以前你不敢碰的那种吗?”

有时候被问得哑口无言,才发现自己又在舒适区里打转了。这种“外部镜子”,比自我感觉靠谱多了。

03

你的价值,要让别人“看得见”成长

有个读者跟我吐槽:“我明明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可领导就是看不到,反而提拔了那个天天在会议上邀功的人。”

我问他:“你做的‘有价值的事’,有没有留下‘成长的证据’?”

他愣住了。他做的方案优化,只在群里发过最终版;他解决的客户投诉,只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领导看到的,只有他每天按时上下班,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

这就是很多人容易踩的坑:以为“默默做事”就是本分,却忘了,职场不是慈善堂,你的价值需要被看见,但不是靠喊,是靠“成长的轨迹”。

我前同事老周,就特别会这一套。他不晒加班,不抢功劳,但每个季度会给领导发一份“能力成长表”:

“Q1我学会了用Python做数据可视化,现在做报表的时间从3天缩到了4小时;

Q2我搞定了那个一直不配合的供应商,现在交货周期缩短了20%;

Q3我带的新人已经能独立对接客户了……”

他没说自己多努力,但领导一眼就看到了他的成长。年底晋升名单,他排第一。

所以,别傻傻地只做事不“亮相”。你可以:

在团队分享时,不说“我做了什么”,说“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以前的方法有个漏洞,现在找到了解决办法”;

写工作总结时,不说“完成了KPI”,说“这个KPI的达成,让我对XX业务的理解深了一层,下次可以试试XX方法”;

跟领导汇报时,不说“这个项目有点难”,说“虽然难,但我学会了XX技能,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我能牵头做”。

记住,老板付你工资,买的不只是你的时间,更是你的成长潜力。你得让他看到,你不仅能做事,还能变得越来越会做事。

04

结尾

最后,送你一句我琢磨了很久的话:

“陀螺转得再快,也飞不出原地;火箭哪怕慢,每一步都在靠近星空。”

你是想做陀螺,还是想做火箭?

其实答案就在你每天的选择里:是重复昨天的动作,还是逼自己学个新本事;是满足于“做了”,还是较真“做好了”;是在舒适区里当“王者”,还是在拉伸区里当“学徒”。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洞见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3/2251720.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