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家居”7月18日突然宣布停业,众多受害者前往相关门店维权。(视频截图)
近日,中国知名装修企业“靓家居”老板、53岁的曾育周跳楼身亡,引发业界与社会剧烈震荡。这位曾被誉为“整装校长”的行业先锋,最终未能挺过房地产市场的严冬。他猝不及防的离世,不仅让上百家连锁门店瞬间停摆,更导致成千业主的巨额装修款打水漂、全体员工的工资无着落,无数供应商的多年积累一夜化为乌有,留下满目疮痍。
“整装校长”的陨落 从辉煌到悲剧
7月17日凌晨,广州知名企业家曾育周从高楼跃下,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警方认为坠楼可能与个人因素有关。
根据公开信息,曾育周于2001年创立“靓家居”,凭借其较早提出的“整装全包”模式,一度成为行业主流,他本人也被誉为“整装校长”“装修教父”。
巅峰时期,靓家居的门店数量达到160家,累计服务家庭超过55万户。
然而在曾育周意外去世后,次日他一手打造的家装连锁企业就陷入了严重危机。7月18日,公司突然发布“停业通知”,称受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长期亏损,已无力维持运营,将配合破产清算程序。多家门店大门紧闭,透过门缝可见店内仍堆放着装修材料,却不见员工踪影。
陆媒随后采访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对方证实了停业消息,并表示即便是仍在盈利的门店,也被统一关闭。
多方受害员工泣诉 业主陷“烂尾” 供应商血本无归
观察者网报导,由于事发突然,曾育周的身后事仍在料理之中。
这家覆盖广州、佛山等地,辐射整个珠三角区域的大型企业突然陷入瘫痪,关停的门店超过百家,每家门店面积普遍在千平米以上,员工人数众多。
靓家居的突然停摆,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大量受害者陷入绝望。不少消费者在网络上控诉自己的悲惨经历,有网友称自己预先支付了近10万,结果家装尚未开始,对方公司却突然爆雷。
有网友爆料,自己好友买的是别墅,提前支付了25万,结果还没装修好,公司却倒闭了。
《澎湃新闻》报导,今年三四月,广州花都区一名李先生的父母和靓家居花都门店签订了整装合同,并向公司支付了14万的装修款。前期装修工作很顺利,但7月18日,工人们突然收到停工通知,李先生的父母赶到门店想协商处理,发现同样前来维权的有20多人。
靓家居在倒闭之前就长期拖欠员工工资,评论区有网友透露,自己父亲去年给靓家居装修了五六套房子,结果工钱却一直没有到手,其父亲再三索要,对方才给了几千几百元当生活费,剩下还有近十万没有下发,父母得知老板跳楼后,回家抹眼泪哭。
目前,已经好多业主都来到靓家居公司维权,希望能挽回一点损失是一点。
相比之下,员工工资只是小头,供应商和客户的损失更为惨重。靓家居因为长期营业亏损,在各大材料供应商那里也是债台高筑,几乎都是几百上千万的债款。多家供应商表示,货款被拖欠。还有分包项目经理透露,公司本应在18天内支付工程款,但迟迟未付,延期长达半年之久,直到停业仍未结清。
客户们更是愤怒不已,他们大多已支付装修全款或定金,如今公司停业,施工队直接停工。不少家庭为了装修搬出原居所租房居住,如今工程中断,陷入“新房不能住、租金还得交”的两难境地。
此外,有人曝光公司存在严重延误问题,有客户已支付95%的装修款,但工程进度仅完成一半,预估损失高达10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报导,靓家居总部在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保利克洛维中景大厦,7月19日上午10时许,楼下已有不少消费者与供应商前来了解情况,但该企业大门紧闭。
7月20日,警方回应受害者称,曾育周死亡,不影响后续合同纠纷、债务等处理。受害者可前往派出所登记相关信息,也可起诉维权。
民营企业家群体的“煎熬”
曾育周的悲剧,再次将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生存困境推向风口浪尖。民间强烈关注热议此事件。
博主“大鱼简科”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降温,装修行业成了“御寒的棉衣”,而如今,连这件“棉衣”的制作者也快被冻僵了。
博主“刀哥”直言:“最近官方出台了一系列救经济的政策,如果是对未来的预期转好的话,曾育周会跳楼吗?如果能看到希望,他可能会再撑一撑吧。”他认为,曾育周应该是最清楚企业已无力回天,才作出极端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类似的企业大佬自杀事件已非个案。
4月,绍兴金点子纺织科技公司老板毕光钧决绝地从28楼跳了下去。
6月,西子电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文超跳楼自杀,年仅54岁。
6月,浙江建投54岁董事沈康明坠楼身亡。
这些悲剧,无疑在拷问着当前民营企业家们正经历着怎样的煎熬。“总有人说,民营企业家的归宿是老赖,因为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他们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员工的生计,更是民族的GDP。”博主“刀哥”呼吁,社会应多给这些企业家一些理解和空间,让他们能“喘口气”。
宏观经济“收缩” 小企业面临“产能出清”的残酷代价
这场民营企业的“悲情”背后,是中国经济整体形势的低迷以及制造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困境。虽然一些股民对宏观经济保持乐观,但“刀哥”提醒,当下存在许多普通民众看不到的“结构性差距”。他指出,国企和上市公司也面临巨大压力,只是民众鲜少得知。
他强调,在中国经济“震荡、收缩过程”中,包括“反内卷的优化”等政策,对小型民营企业造成的压力尤其巨大。这并非新现象,过去在光伏等行业的“淘汰不良产能”过程中,许多民营企业便因此被淘汰出局。他解释,只要政府推动“准入门槛”或“牌照制度”等限制,对于底层企业而言,便是残酷的“产能出清”——即低效或资金链断裂的企业被迫关闭或转产,从而减少整体过剩产能。
这代表着国家经济并非“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而是必须经历的痛苦“阵痛”。底层产能的“出清”虽然残酷痛苦,却是经济体在调整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外,近期金融行业对民营小银行的调整,也导致这些企业的贷款更加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的紧张。
这场蔓延至装修、制造业等各行业的“寒冬”,正严峻考验着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韧性,也引发社会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企业家群体命运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