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示意图。(路透社)
美媒分析指出,人工智能(AI)热潮推高了芯片股,芯片公司估值不断上升,使辉达(Nvidia)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然而潜在的美国关税与贸易紧张局势,已开始对供应链与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关税已成为AI热潮下被忽视的风险。
《华尔街日报》报导,美国总统川普今年年初上任后,威胁要对进口芯片征收关税,并很快启动针对该行业以及制药、铜和木材行业的贸易调查。这些调查可能会引发新的关税,因为川普已扬言对铜征收50%关税,且最近暗示接下来的目标,将是制药和芯片行业。
报导认为,投资者基本上对此不以为意。以费城半导体指数来衡量,芯片股在川普1月上任后有所下跌,但此后走高。自4月贸易调查消息公布以来,该指数已上涨43%,距离历史高点不远。在此期间,该指数成分股的总体预期市盈率,已从24倍左右攀升至30倍。
让投资者感到些许安慰的是,芯片和制药行业或许能有时间来适应关税,并将部分生产迁回美国。川普曾提出为制药行业提供1年左右的宽限期,对于大型制药公司来说,这或许足以调整供应链,特别是因为许多公司一直以来,都在美国保留了一些制造产能。
但对芯片行业而言,情况更为复杂。首先,芯片在生产的不同阶段,往往要在几个国家之间来回运输。即使是在亚利桑那州生产的芯片,也可能被送到中国或马来西亚进行测试和封装,然后可能被装入iPhone,再出口回美国。此外,即使有激励措施,要将芯片制造业大规模迁回美国,也并非易事。
包括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电子在内,全球最大几家芯片制造商近年来,都扩大了在美国的生产规模,部分原因是根据2022年《芯片法案》获得政府拨款和税收优惠。
但建造新的芯片工厂需耗时数年时间,最先进的工厂每座耗资数百亿美元,且该行业目前大部分制造业务都在亚洲。根据去年一份行业协会的报告,即使美国芯片制造业最近有所成长,但预计到2032年,全球也只有14%芯片在美国生产,这一比例略高于2022年的约10%。因此,就算关税推迟征收,一旦实施,也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报导称,川普政府不太可能止步于对直接进口的芯片全面征税,因为根据Bernstein Research的一项分析,去年这些芯片进口额相对较小,约为450亿美元。
因此,川普政府可能还会对电子产品和其他产品中的非美国芯片下手。这是一个大得多的目标,仅去年一年,进口手机的价值就约为1140亿美元,Bernstein估计其中约60%的价值来自手机内部的芯片。
另一个不利因素,可能来自针对特定国家的关税。一些关键的芯片制造设备,包括荷兰艾司摩尔的先进设备,可能会被征收高额新关税。川普最近几天已威胁要对欧盟征收30%关税,这些设备在美国没有替代品,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这进而会使芯片生产,迁回美国的成本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