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一直被视为最亲民的运动之一,不需器材、不限场地,低门槛、低成本,是许多人入门有氧运动的首选,但也有不少人对跑步抱持刻板印象,认为辛苦又难坚持。近日,有台湾网友在Dcard上分享自己从“跑5K就痛苦”到如今轻松跑10K的心路历程,并点出造成跑步困难的三个原因以及改善方法。
这位网友认为,第一个原因在于教育环境。他指出台湾学校普遍不鼓励长跑,体育课大多只要求短跑,测验也只到1.6K,导致学生普遍对长距离缺乏信心与适应力;相较之下,日本则从小训练长跑,风气差异明显。第二个原因是错误用力,他表示多数人习惯“用尽全力”跑步,认为跑步就该冲刺,导致刚开始就喘到不行,其实长距离应从轻松跑起,能边跑边聊天才算正常节奏。第三个问题则是过去体育课常在大太阳底下跑步,加上必须全力冲刺、汗流浃背,让人产生“跑步=痛苦”的负面印象。
他也分享几个改善方法:
挑选舒适的环境
尽量在晚上、阴凉、有风,甚至是有冷气的地方跑。
维持慢速节奏
用舒服不会喘的速度跑步、让心率稳定,且跑完也不应过度疲惫。
以“时间”为目标
专注于时间而非距离,像是用“轻松跑30分钟”取代“今天要跑5公里”,能避免过度追求成绩带来压力。
贴文引来不少网友热烈讨论,“讲得蛮好的,初学者真的应该先跑出习惯”、“真的,跑步会上瘾,现在一天没跑全身不舒服”、“跑步真的很舒服,尤其爆汗后更爽”;但也有人痛苦表示,“我连跑500米都觉得痛苦”、“我跑100米都感觉快死了”、“明显跑步的痛苦因人而异,有的人多巴胺分泌的就是快,这世界上到底有什么100%快乐的运动方法呢”。
示意图(取材自pexels.com@Kate Tri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