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证物证的迷案 因他水落石出化解灭门之祸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没有人证物证的迷案 因他水落石出化解灭门之祸
作者:

钱若水刚正不阿的风骨,明察秋毫的睿智和慈善胸怀,为世人称道。更可贵的是他不居功、不受禄,体现了真正士大夫的风骨。(容乃加/..;

宋代官场中,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是一位深受赞誉的廉官、良臣。若水幼年时就聪明颖悟,十岁能作文章。华山隐士陈抟(希夷先生)见到若水,曾对他说:“子神清,可以学道;不然,当富贵,但忌太速尔。”可以推想钱若水当是有修道根基之人。

钱若水在宋太宗雍熙年中举进士,授官同州观察推官;《宋史》称他“听决明允,郡治赖之”,即赞他听审判案清明公正,是为州郡政务的梁柱。本文就从一个实际案例来看他是怎样破案,让一个没有人证、物证的迷案,水落石出,救下数人生命,同时化解了一家人的灭门之祸;真相大白之后,他又是怎样推辞不居功的。

明查暗访化解灭门祸端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的时候,知州个性急躁又偏执,常常依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急急处理狱案,结果往往不公不当。钱若水经常极力争辩,试图劝阻,但多数情况下无法改变知州的决定。他常对同僚苦笑说:“我只是在这里陪着赎罪罢了。”结果往往如他所料,那些知州错误的决定果然都被朝廷或上级驳回。知州虽然抱愧赎罪,不过,事后依然故我,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

有一次,一个富人家中的年幼丫鬟逃跑失踪了,富人家找不到人,丫鬟的父母便到州府控告。知州命令办案的录事(相当于书记官)负责侦办、审判。但这位录事曾向这富家借钱未果,怀恨在心,竟诬陷这一家父子合谋杀害丫鬟,将尸体丢进水里。由于找不到尸体,案件中的人有的被当作主谋,有的当从犯,都加重罪名面临死刑。

富家父子在刑讯逼供下,受不住棒棍加身,就承认自己犯下罪行。一件失踪案就这样成了刑案,作成完备的文字记录案件,呈报给州官。覆审时都没有翻供的,一时所有人都认为案情属实,唯有钱若水对此案保持怀疑态度。他暂缓结案,把案子留置数日不处理。

录事知道后,跑到钱若水办公室里,怒冲冲地骂他:“你是不是收了富家的钱,想让他们逃过死刑?”钱若水只是笑着说:“现在有好几个人可能会被判死刑,难道不值得我将案件留置几日,好好看看案情吗?”

钱若水搁下案子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结案,他也一直没有动作,大家都觉得奇怪。突然有一天,钱若水私下拜访知州府第,请他屏退左右,私下低声说道:“我之所以迟迟不结案,是因为我暗中派人四处查找丫鬟的下落,如今已经找到她了。”

知州听了大吃一惊,问:“人在哪?”钱若水随即把丫鬟暗中送往知州府第。

知州让丫鬟藏在帘后,召来她的父母。知州从帘后问道:“你们现在见到女儿,还认得吗?”两人答道:“怎会不认得?她是我们的女儿呀!”于是知州从帘后将丫鬟推出让他们认,丫鬟父母一见到她痛哭失声,说:“就是她!”

不居功不收谢

丫鬟找回来了,知州下令释放被诬陷的富家父子。他们出狱后不肯离去,痛哭失声说道:“若不是大人救命,我们全家早已灭门!”知州说:“你们应该感谢的是推官钱若水,不是我。”于是富家立刻赶到钱若水的厅事找他当面感谢,但钱若水把门关上不让他们进来,说:“这是知州查出来的!”富家父子进不得门,就绕着墙哭,感激钱若水的恩情,甚至散尽家产供斋请僧人为他祈福。

知州对于钱若水能为无辜者洗刷冤屈,救下数人的命,十分感佩,打算上奏朝廷为他表功。但钱若水坚决推辞,说道:“我但求狱政行公道、正人心,不让无辜者枉死罢了,求功不是我的本意。再说,如果朝廷真为我表功,那么录事该怎么处置呢?”知州感叹说:“你这样的胸怀,更是世间人难及!”

后来,那位录事亲自拜访钱若水,表示自己的愧意,叩头请罪。钱若水说:“狱案真相本就难知,你也只是偶尔失误,何必谢罪呢。”从此,远近顺服,人人称赞钱若水。

不久,宋太宗听闻此事,立即破格提拔进用钱若水,二年内将他从幕僚职位升任为知制诰(专掌起草诏书),五年内升任为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掌握军政大权)。钱若水奉诏修《太宗实录》,他引进四名同僚共同完成80卷的实录,真宗“览书流涕”。后来他又奉诏重修《太祖实录》,他的刚正结合了史笔,作了杰出的表现。

后语

钱若水刚正不阿的风骨,明察秋毫的睿智和慈善胸怀,为世人称道。更可贵的是他不居功、不受禄,体现了真正士大夫的风骨,与狄仁杰、包拯等历史人物一样,为后世所敬仰。

–资料出处:《宋史‧列传第二十五》,宋李元纲《厚德录‧卷一》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2/225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