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说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那里,礼乐才是国家根本,当礼崩乐坏之日,就是国家将要灭亡之时。即使是王侯与圣人,也是要吃饭穿衣的,没有衣食的保障,他们所强调的祭祀祖先、攻防军事、;礼乐文化都无从谈起。在古代社会,与军事、祭祀和礼乐这些国之大事相比,钱与粮更为底层,更为本质的国之大事。"(第1页)
这是《王朝的家底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中开篇就说的。
这个道理对吗?对。但不能强调不能过份。
本书举了列代兴亡之例,尤其谈到了两宋。
大宋富甲天下。"大宋的经济一举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宋朝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达到1.6亿贯(1贯=1000文),即使后来失去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高的时候也能达到1亿贯。……明朝的财政收入比北宋差了整整一个数量级,清朝康乾盛世时状况稍好,但也不及北宋财政收入的一半。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第92页)
"檀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提供30万的助军旅之费,双方在边境开展互市贸易,宋辽之间120年没有再起刀兵。……30万贯相当于年财政收入的0.3%……国土严重缩水的南宋,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可以达到8000万贯,对金的岁贡最多也就占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1%"(第100页)
我以为,能以这样的贡款获得与辽金和平,除了有互市贸易,他们能够通过交易获得必需品外,辽金已经占领了相当规模的农耕地区(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金占领黄河南北的广袤地区)。如果他们仍然仅在草原沙漠生存活动,那么遇到寒冷干旱的时候,他们只能向中原来抢掠。而蒙古高原上寒冷干旱是常有的,那些草原牧骑部落几乎如自然规律那样向南向农耕地区抢掠。
"不仅要看他或它是不是有气节,还要看最终的结果。明朝灭亡后,明朝残余势力试图在江南与清朝划江而治,但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而赵构在风雨飘摇之际,却能够收拾旧河山,组建起了南宋领导班子,最终实现了与金划江而治的目的。……。整个宋朝抗衡了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四大强敌的车轮战,最终熬死了前三个,并在南宋末年与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硬抗了几十年时间。"(第101页)
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力量是一个政权或一股政治力量的基础。
现在大家都知道只有包容性制度,才能使社会生产大大发展。而两宋仍然是帝制专制的榨取性制度。我认为,两宋之所以有那么大的经济发展,那是专制制度下稍稍宽容的结果。
而专制制度下稍稍宽容,它的前提是有一个有力的国家力量,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环境,那么包容性制度也不能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何况是在专制制度下稍稍宽容的环境下?
大陆三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情况。
经济实力是国家政权社会的根本基础,是可持久的依凭。可是能够直接决定国家政权社会或政治力量的兴亡存毁,毕竟还是军事和政治行动。一旦军事和政治决策行动失误,一个有着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政权社会或政治力量顷刻彻底失败,历史上也一再发生。
经济实力是基础。这一点本书一直在说。但是包容性制度(或专制制度下稍稍放开的宽容)以及宽松制度必须有个相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才能起到最大作用。这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不光不是天下大乱,统治者的否定"治大国如烹小鲜"、瞎折腾,同样是社会秩序不稳定,可能还是更大的不稳定。
这一点,本书几乎没有提到。而不提这一点,历史上许多事不能解释。
所以,我以为这本书比较浅显。不过,不是一点没看头的"废书"。起码下面两点有受益。
中国古代夏商周的粮食作物是粟,也就是谷子、小米,夏商周既然是中国的元初时代,那么中国原生农作物、粮食作物就是粟、黍和菽。
小麦大约在8000年前在西亚出现,我国新疆古墓发现3800年前的小麦遗物。传到中原大约在西周。可是,小麦是适应地中海气候的农作物,我国北方却是温带季风气候,春季较为干旱,要种小麦就需要春季有充足的灌溉。水分不足小麦产量比粟没什么优势,但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小麦产量远超粟。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首先有灌溉系统,当然地处西域更靠近小麦原产地也是一个原因,秦国因有充足的小麦军粮,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小麦也使秦汉的强盛。
中国北方是季风气候,季风来时雨量充沛,季风不来就很干旱。随着人口增长,土地得不到休耕,农田肥力不足,逐渐盐碱化,于是粮食反复发生危机,社会周期动荡反复。
直到宋朝才再次出现转机。
宋朝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尤其是宋朝人口突破一亿大关,得益于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这个优良稻种。
中国再一次人口突破性增长是清朝中前期(康雍乾),达到3亿。这一次是因为西方在十五世纪发现新大陆之后,美洲的玉米和番薯等高产农作物辗转流入中国,这些高产农作物不仅适应中国大陆已经开垦的熟地,还能适应大陆贫瘠山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演变发展路径:粟-小麦-占城稻-玉米番薯等。
世界各国人口突破性发展,几乎都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可近代中国人口的突破性增长,都是在工业化发展之前,只是因为粮食新品种有了产量的增长而人口增长。
至今最近一次人口突破性增长(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虽然不是因为粮食增长,但也不是工业化人口需求而增长的,而是因为百年战乱平息和抗生素(青霉素)突然价格便宜,使人口死亡率尤其是新生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中国人口突破性的增长,不是工业化的结果和需要,这样的增长给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带来了负担。
"大宋虽说不差钱,但看看宋给辽、金的赔款,那就是大宋只愿意给白银和绢,却从来不拿铜钱。实际上大宋还刻意避免自己的铜钱流入海外,甚至还发明出类似于今天银行支票的形式,在边关地区流行,尽量减少国境附近的铜钱使用量,不给任何人把铜钱带出境的机会。"(第102页)
"宋朝是一个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朝代,铜钱面值赶不上铜料价值,导致铜钱大量被人销毁铸造铜器。这其实是很反常的,因为市面上的货币量少了,缺钱的经济应该表现为通货紧缩,为什么宋朝却深陷通货膨胀的泥沼呢?
答案很简单,宋朝不仅有铜钱和铁钱,它还印刷了远比铜钱面值大得多的古代纸币——褚币。褚币在短时期内缓解了宋朝的钱荒危机,但巨浪滔天的褚币潮水也是最终冲垮了大宋的两代王朝。"(第107页)
"从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公元960年算起,到1368年元顺帝逃回蒙古老家结束,纸币左右了宋、金、元这三大王朝的命运。纸币能够在1000年前早早来到这个世界,的确有些偶然因素,比如古代中国印刷术发达,但纸币能够兴风作浪400多年,也和金属铸币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用金属铸币,货币的供应量受矿料的影响很大,毕竟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当发现一座富矿以后,货币供应量会大增;而如果长时间找不到矿藏,就没有金属可以铸币,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会逐渐减少,有些被损毁,有些被人带入坟墓,退出了市场。金属铸币的流通量很难与当时的经济规模相适应。比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的增长远远大于铸币用的矿产的开采量时,社会上就会出现矿料短缺,进而出现货币短缺,引发通货紧缩,许多交易会因为缺少货币而放弃,影响经济的继续发展。"(第115页)
纸币由此而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这里面有通胀。通缩与经济健康运行的关系,有废除现行主权货币而直接把贵属或现在的区块链虚拟货币当作世界货币的不可行的问题,而后一种想法正是当今泥古不化的大陆极端奥派经济学信徒自以为时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