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昌平:“屠龙少年”终成“境外势力”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罗昌平:“屠龙少年”终成“境外势力”
作者:

Mar15,2022

“一辆飞驰高铁上的观察者,既关心车内,也参照车外。”2013年,罗昌平被时尚杂志《智族GQ》评选为年度媒体人,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个人在这个时代的位置”时,他如此回答。彼年,中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提出“要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新浪提出“报纸的再造时代已经来临”,呼吁纸媒向新媒体转型……同年,反腐工作方兴未艾,罗昌平在微博上的实名举报使刘铁男腐败被移送司法机关,这成为中国媒体人第一次实名举报副部级官员,开辟了“微博反腐”先河;也是在那一年,罗昌成为第一位获透明国际颁发的年度清廉奖的中国公民。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政治局势的起承转合、实名举报的“三条微博”使他名声大噪。调查记者罗昌平,似乎正被飞驰的时代载向欣欣向荣的未来。然而,就在八年后,调查新闻似已从中国离场,罗昌平亦被这趟列车载往监狱——2021年,罗昌平因在微博上对爱国电影《长津湖》发表评论,称“半个世纪之后国人少有反思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就像当年的沙雕连不会怀疑上峰的‘英明决策’”而被捕入狱,他的“大V生涯”就此终结。

罗昌平的二十年记者生涯,伴随着中国纸媒与网媒的承衔,展现著媒体市场化的推进,亦见证著调查报道在红线下逐渐消亡。

建筑专业的“新闻民工”

罗昌平出生于盛产调查记者的湖南。中专时,在就读水利工程建筑专业的他,担任校报的主编与广播站长。他很乐意与大众分享他偶然萌发的“新闻梦”。在2019年接受深蓝财经的调查记者专访时,他回忆,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时,有学生冲进广播站,要求他播放国歌,这让他感受到做新闻“蛮有意思的”——“你和这个国家的脉搏是紧密贴合在一起的,挺好玩”。

中专毕业后,罗昌平延续着他的新闻梦。在湖南电力公司下属杂志社工作一年后,罗昌平北上去往北京,在《中国商报》做一名“新闻民工”,正式开始他作为记者的职业生涯。2004年,他加入了《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联合主办的《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他赶上了中国记者的“黄金时代”。彼时,《新京报》作为首家股份制结构的时政类报刊,为媒体市场化画上了浓墨一笔。同时期,《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发布《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标志着中国调查报道进入黄金时代。罗昌平抓住了时代。2003年,罗昌平于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发布调查报道《拆迁引发姐妹同日离婚》,引爆“强拆”话题关注度,并获得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关注,国务院修改拆迁政策法规。罗昌平一稿成名,获南方周末年度致敬——勇敢而可持续地讲真话,成为他的标签。

《财经》杂志的反腐记者

2006年,因报道敏感题材,罗昌平离开了新京报,加盟《财经)》杂志,仍是做一名调查记者。《财经》杂志以鼓励记者放长线做报道、注重“揭黑”题材的调查报道见长,这与罗昌平气质凌厉而鞭辟入里的报道风格相得益彰,让罗昌平的“财经时期”如阪上走丸。然据相熟者回忆,罗昌平本人却并不是一个尖锐的人,相反,他更像是一个深谙官场规矩的中层官员。许是因为《财经》杂志被他视作观望与表达的平台,许是因为他个人的性格使之不喜变迁,在2009年,胡舒立带领《财经》绝大部分记者与高层另起炉灶时,罗昌平选择了留守《财经》。

接受Yahoo新闻采访时,罗昌平回忆,选择留在财经,是因为“这是我确定能发此稿的唯一渠道”。他口中的此稿,是2010年的财经封面文章——《再问央视大火》。这篇报道长矛直指“宣传部的钱袋子”——央视,揭示工程中的“阴阳合同”与背后势力。文章发出后不久,有警察上门要求带走相关文章的采访记者。那是罗昌平职业生涯中与警察不多的几次交锋,这亦使他真切地感受到,在溃烂的社会里,权力与暴力是如此亲密。

触碰红线的经历并没有浇灭他揭露黑暗的勇气。2012年的冬天,罗昌平做出了他的记者生涯中最为人熟知的一次冒险——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国家发改委副主席刘铁男贪污腐败,这一行为为“微博反腐”开辟先河,亦成为中国媒体人首次实名举报副部级官员。在后续连载的作品《打铁记》中,罗昌平回忆,调查记者的习惯让他不断寻找相关线索。然而,纪委的扩编、鲜为人知的职能分工使手握证据的他举报无门。如何交出这份实名举报信?在那个普通的周四,跑完晨跑后,罗昌平打开手机,看见了“没有新鲜事发生”的微博。于是,他打开电脑,掷下“三条微博”,掀起千层浪。他用“炸金花”形容这次迎红线而上的举报——“游戏现在开始!各路玩家与看客已经粉墨登场。接下来的每一步,我仍有跟注的机会,但已控制不了牌局的发展,更左右不了结果”。

2013年5月,刘铁男落马。同年十一月,罗昌平成为首位获透明国际年度清廉奖的中国记者。同年十二月,罗昌平离开财经杂志。

时代列车的终点

离开《财经》后,罗昌平全身心投入在自媒体中上。总粉丝超137万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平说”、网易真话频道专栏、凤凰网访谈节目《罗昌平对话》……正值互联网与自媒体高速发展的风口浪尖,罗昌平似乎仍乘着东风肆意向前,在自媒体上继续做时代的观察者与参与者。

他的探索脚步并始于自媒体,但不止于自媒体。2015年,罗昌平离开新闻业,创办聚焦生态安全的“第三方消费品检测平台”优格网,正式从一名新闻人转而成为一名创业者。在之后的采访中,在被问及2012年的实名举报事件时,他说,这个标签应该早就摘掉,因为事情过去七年了。

除了在微博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外,罗昌平似乎淡出了新闻的视野。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更加严苛的审核制度与日益收紧的红线,无数曾经的新闻工作者作出与罗昌平一样的选择,调查报道的年代,同罗昌平的离去一起,销声在时代的浪潮中。

直至2021年,罗昌平因在微博发表对爱国电影《长津湖》的评论称“半个世纪之后国人少有反思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就像当年的沙雕连不会怀疑上峰的‘英明决策’”而被捕入狱,罗昌平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人们再次讨论起他的调查记者身份,却是为讲述一场“屠龙少年终成境外势力”的唏嘘。

2013年,风头正盛的罗昌平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在被问及“你的中国梦是什么”时,罗昌平回答,“我自己的中国梦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表达”。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媒体人小传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16/224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