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价下跌更担忧,通缩,终于没人敢回避了?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比房价下跌更担忧,通缩,终于没人敢回避了?

其实可以这么讲,我们这20多年了,老百姓讲“通缩”,这个很平常的,有事没事,大爷们今天买菜便宜了,就顺口一句“通缩”。

但是不管你物价怎么便宜,上面是很忌讳将这两个字摆上台面的。

不过去年9月6日,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前央行行长易纲就公开表示:“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

老外们评价说,这也是咱们前官员罕见公开表态通缩问题。当时很多人都替老易捏把汗。

会上易纲指出,“中国应着重抵御通缩压力,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已连续几季呈负值,未来几季应使 GDP平减指数转正。他表示,中国仍在复苏,不过相对缓慢,期望今年底前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能趋于零左右,并强调需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支撑增长。”

也许这样的公开表态,恰恰代表了高层对问题严重性的一种认识,甚至传递出愿意为抵抗通缩做出改变的信号。

紧接着,9月24日现任央行行长潘功胜就宣布重磅政策: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股市。

这也标志着,“缩”的问题终于被正视,开始大力给全民降低负债压力,给实体经济注入活水,应对下行挑战。

那么问题来了,咱们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觉得物价高的很,为啥大佬们说通缩呢?

比方说这两年,实体店铺关了一家又一家,有的区域整条街没几个店铺开门,企业裁员,房子、车子等都面临产能过剩…

我们现在究竟是不是通缩?严重吗?啥时结束呢?其实谈到这几个问题,就必须讲讲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它能很好的衡量,究竟是涨还是缩。

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公式: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概念咱们就不讲了,GDP平减指数的最主要的作用: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价格变动的总水平。

也就说,GDP平减指数反映的是,该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总指数,是最综合的价格指标。

举个简单例子:

2022年,我国现价GDP为1204724亿元,按2020年价格计算的不变价GDP为1131632亿元,那么可以计算2022年GDP缩减指数为:

1204724÷1131632×100≈106.5

说明2020年到2022年间我国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了约6.5%。

那么这两年的情况呢?从2023年二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GDP平减指数连续8个季度为负。

这个情况有多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GDP平减指数有六次季度同比为负,上一次出现持续时间最长为7个季度,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的1998-1999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就只出现了2个季度为负。

说明GDP平减指数持续为负的时间长度超金融危机时期。

那么,问一问,通缩有啥可怕的?

其实,通缩比通胀更可怕!而且,看看历史就知道,相比通胀,通缩更加可怕,更难治理。

经济学界有一个说法,如果把通胀视为一场重感冒,通缩就是癌症

为啥通缩的杀伤力这么大?其实也不难理解,试想,如果大家都觉得以后物价会更便宜,就推迟消费,导致当前需求不足,进而影响企业生产,企业没活路,就只能降薪裁员降本增效,大家收入减少,就更不愿意消费,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螺旋式恶性循环。

那么,就无解了吗?

肯定不是,有大佬说,增加投资就可以应对!但问题是,现在的大基建投入已经够多了,而且现在的地方债高企,比如前几天就有官方披露:挪用400亿养老金发工资还债,现在地方上也要想办法化债,再搞大投入?有心无力啊!

还可以通过提高老百姓收入来改善

毕竟现在大家不消费,也是因为赚的少了,负债高了。

就拿薪酬收入来说吧,我们的这一块收入只占GDP的一半左右,美国、日本都是70-80%。

所以,今年上面就多次提到了要涨工资,而且要从分配比例入手,提供居民部门分配比例。

如果老百姓手上有少了,大家提高消费,就能增加需求,企业就能投资,又能提供就业。这样就能让整个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那么,周期会持续多久?

数据显示,咱们可能90%的人负债,而且多是压在了房子上,这样的债务,其实早在2021年就已经很明显了,

比如达利欧团队曾对全球多个债务周期案例的研究,债务周期泡沫阶段,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平均约为300%。

中国这个比例在2021年呈现最高峰,达到281.2%,说明那时候就出现了最大的泡沫。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万公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14/224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