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中共总理李强、印度总理莫迪、巴西总统卢拉、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比安托(前排从左至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金砖国家峰会上。
7月6日至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在巴西召开,但多国元首缺席、在一些敏感议题上难达成共识,暴露金砖阵营内部裂痕加深。
中共党魁习*近*平罕见缺席该峰会,中共总理李强的发言转向谨慎。专家分析,中共主导力正在下滑,金砖机制日趋象征化,内部压力与外部掣肘叠加,正迫使其政策日趋谨慎。
习*近*平缺席引关注 中共外交转向谨慎
本届金砖峰会仅六个国家元首到场,出席率创历史新低。尤为瞩目的是,中共党魁习*近*平未出席,由国务院总理李强代为参会,引发外界广泛猜测。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7月8日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分析说,习*近*平缺席反映中共在中美关系紧张与国内经济压力的双重背景下,主动降低外交冲突风险,采取收缩姿态,以规避贸易与安全领域的潜在对抗。
本届峰会中,李强发言摒弃“冷战思维”“霸权主义”等强硬措辞,转而强调“平等协商”“包容共赢”。
中共新华社发布的峰会联合声明,大幅删减涉伊朗局势、美元地位等敏感议题的内容。李强在发言中语调温和,未点名批评美国,仅呼吁表达“强权政治”和“阵营对抗”,强调“平等协商”,与中共过往高调反美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7月8日对大.纪.元;表示,这一转变是由于对美强硬政策的代价日益显现所致。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半导体禁令持续收紧、外资撤离与内需疲软压力交织下,中共正试图通过降低姿态以争取战略缓冲空间。
他表示,习*近*平缺席峰会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中共外交战略持续转向的体现。自2024年起,中共领导人多次缺席多边场合,亦减少对“全球南方”国家的高调援助与倡议,反映其对国际舆论与地缘风险日益谨慎。
分析:川普强硬施压 加剧分歧
本届金砖峰会虽然重申推动国际金融秩序改革与多边主义,但在“去美元化”、巴勒斯坦局势、伊朗问题等敏感议题上未达成共识,内部分歧加剧。
王赫表示,印度等金砖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地缘利益上差异巨大,难以形成对美统一立场。其中,中印边境冲突及战略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印双方在“去美元化”与安全议题上的分歧。
《金融时报》也披露,金砖创始国之一的印度日益向美靠拢,对该组织达成共识产生阻力。
就在金砖峰会7月6日揭幕当晚,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警告,任何“支持金砖反美政策”的国家加征10%关税,“没有例外”。
在川普发出警告后,越南宣布对中国热轧钢加征高额反倾销税。越南6月15日刚刚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周二(8日),川普在白宫与内阁官员开会期间表示,金砖国家“很快”将被征收10%的关税。他强调,金砖国家成立目的就是削弱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孙国祥认为,金砖国家推动的替代美元支付体系因技术、制度及成员国立场差异,进展缓慢。川普的强硬态度使部分成员国更趋谨慎,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
南非也在向美国靠拢。南非总统拉马福萨(Cyril Ramaphosa)在闭幕发言中强调“金砖不针对任何国家”。他曾于今年5月访美,在与川普会面期间表示,他希望重置与美国的关系,强调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依赖。
目前,金砖国家除了最初五国,之后纳入南非,去年又吸收了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尼、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印尼。
分析:金砖组织或沦为象征平台
近年来,中共对金砖国家的援助大幅缩水,从2022年的260亿元人民币锐减至2025年的15亿元,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
孙国祥表示,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金砖,更多是出于争取中共财政援助与市场准入,而非基于意识形态或制度认同。一旦中共无法持续提供资源支持,金砖组织的凝聚力与制度吸引力将迅速下降。
王赫则警告,若金砖在货币合作、地缘安全等关键领域无实质进展,其未来可能沦为“象征性论坛”,难以成为具制度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习*近*平缺席金砖峰会 或得了这个“病”
习*近*平缺席巴西金砖峰会亦引发外界对其健康与心理状态的猜测。
前内蒙古官员杜文此前在接受新!唐!人: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未出席巴西金砖峰会明显不寻常。2023年南非金砖峰会期间,习*近*平的翻译被粗暴带离现场,这一事件可能令习*近*平感到羞辱,留下心理阴影。
此外,美国飞天大学教授章天亮在7月6日《天亮时分》节目中分析,习*近*平可能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说,习*近*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环境中,南非峰会的尴尬经历可能对其心理造成冲击,导致他随后选择缺席部分国际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