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科班出身的新闻记者,她是意外走进新闻圈中的陌生人。是当时的环境成就了她,让她一举成名,誉满天下。
1933年,浦熙修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她大学念的是文学系,尚未毕业便已结婚成家。经朋友介绍,她在北平一家私立中学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做了一名国文教员。
1936年,原本不想离开北平的浦熙修,在丈夫袁子英的要求下,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南京。
夫妻团聚后,她不想做家庭妇女,就根据广告去了一家地产公司应聘女职员,结果没被录取。老板说:“我们公司不招结了婚的女职员。”但老板发现她的应试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就把她介绍给了陈铭德的《新民报》。陈铭德将她安排在了广告科。
也是机遇巧合,该她崭露头角。
当时南京女子学术研究会在中山陵旁边举行周年纪念会,临到开会,《新民报》才得知这一消息,可报社记者都外出采访去了,无人可派。情急之下,老板陈铭德安排浦熙修前去救场。浦熙修不负重托,回来后写出的采访报道,竟成为当期报纸的一篇精品,大受编辑肯定和读者欢迎。
报社也是任人唯贤,当即将她从广告科调到编辑部,成为《新民报》的第一位女记者。
此后,南京沦陷,《新民报》西迁重庆。浦熙修也在第二年来到战时陪都,回《新民报》上班,并担任了采访部主任。她作风泼辣,目光敏锐,大胆敢言,不避权贵,总能写出深受大众关注的新闻。
譬如抗战时期的参政会,又称“临时国会”,是各党派参政议政的论坛,很受大众关注。浦熙修对于参政会的报道,注意力不在冗长的提案和发言,而专门摘取典型镜头和尖锐言辞,作贴近民众关注的披露。像她的“黄炎培每言必究贪污,谓县长过去吃黑(烟),今日吃白(粮)”,“官声愈好,民生愈苦”,可谓短小精干,直击要害。
她的报道总是那样形式新颖,别具一格,堪称新闻典范。1946年1月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事关中国发展方向,大政前途。浦熙修巧妙地通过以小见大、由点到面的方式,每天一篇专访,共采访了38位会议代表,包括政府、中共、民盟、无党派人士、工商界、文化界的各类代表,让其悉数亮相……把讨论国家前途的各种“协商”主张,公诸民众,在重庆的《新民报》上逐日连载。这种报道形式,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篇章。
为采访到独家新闻,浦熙修常常不惜以身试法,甘冒风险。
有次,国民政府召开军事会议,事涉机密,不让记者采访。为获取独家新闻,浦熙修竟以身犯险,通过内部关系潜入会议室内,躲藏于屏风后面暗中记录。竟然不被追究,她也因此名声大噪。
甚至,就连她的一篇报道失实的假新闻,也一度被人津津乐道。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宋庆龄、何香凝等一大批人士寄居香港。为了在日军占领香港前转移这批著名人士,重庆政府发起了抢救行动,特别加派了往来于港渝之间的航班。
12月10日,由香港飞抵重庆的最后一班飞机降落,舱门打开,各路记者没有见到他们等待的人物,却见大批箱笼和宋蔼龄管家赵惠芳,甚至几条洋狗从飞机上下来,由身穿男性西装的行政院长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伟接走。
洋狗是飞机上美国机师的。飞机降落时,接机的二小姐和老外聊天,逗他们的狗玩,这一幕恰巧被守候在机场的浦熙修看到了,以为是宋家的狗,于是写成了一篇“耸动全国的新闻”,刊登在12月11日的新民报上,标题是《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七八头》。
香港沦陷在即,多少人需要抢救离港,却因民航飞机少,运力有限,无法及时撤离。而权贵却用飞机来运送体型肥硕的洋狗,如何不令人异常愤怒?
消息见报后,引发轩然大波,老蒋下令彻查此事。事情随之真相大白。12月29日,交通部部长张嘉璈向大公报发出信函,公布了官方调查结果:当日香港交通断绝,电话不通,无法一一通知需要抢救的人员。因机舱有空余座位,故有航空公司人员搭机,并尽量装载中央银行已运到机场的公物。其中决无私人携带大宗箱笼、老妈之事。至于4只“洋狗”,则系两位美国驾驶员见仍有余位,顺便携带到渝的。
信函末盖有交通部长张嘉璈印章。大公报收到此信后,仅标上“交通部来函”5字,于12月30日刊登澄清。
至此,所谓飞机抢运洋狗事件,事实上只是一篇严重背离真相的报道,是一篇地地道道的假新闻。
然而信函刊出后,公众大都视之为政府文过饰非的官样文章,并不相信。有关“飞机与洋狗”的消息继续流传,给国民政府造成了极大伤害。而发表假新闻的报社和浦熙修,竟然毫发无损,未受任何处分,浦熙修还因此名闻遐迩,被誉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直到1948年11月16日深夜,浦熙修因屡次尖锐批评当局,被宪兵司令部逮捕入狱。1949年1月,罗隆基找到他的留美同学,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邱昌渭,手持代总统李宗仁的名片,将浦熙修保释出狱。
因为她的这段光荣历史,新政权建立时,浦熙修被邀请出席开国大典。毛泽东一见到她便说:“你是坐过班房的记者。”这话在浦熙修听来,无疑表示了极高的赞赏。
有那么一段时间,浦熙修无比兴奋,她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前景灿烂,事业辉煌。
但很快,她就陷入了苦恼之中,曾经单打独斗的新闻采访,如今不需要了,所有的重大新闻都要采用新华社通稿。她从进入新闻行业以来,一直以发表独家新闻和专访著称的操作方式,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就连思想意识,她也跟不上社会的节拍。50年代初批《武训传》《清宫秘史》,批胡适、俞平伯、梁思成,批丁玲、陈企霞,直到反胡风,她都默不做声。
袁冬林后来专门查阅了那段时期的《文汇报》,没有看见署名浦熙修的批判文章。
接下来60年代初报上批判电影《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舞台姐妹》,她仍然选择了沉默。她多次对女儿袁冬林说:她没法批,因为她身上就存在着被批判的人道主义思想。
唯独57年反右,罗隆基成为批判对象,浦熙修选择了与同居10年的罗隆基反目成仇。最初,她试图置身事外,但结果仍被卷入其中。面对巨大的压力,她撰写批判文章与罗隆基划清界限,希望以此保护自己。然而,她的这一举动却使自己深陷其中,并没有逃过被划为右派的命运。
1958年春天,她被撤销了新闻界的一切职务,她的20年新闻记者生涯就此结束。
2025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