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迈克先生传来一条YouTube影片,标题是简体字“才子与大师:蔡澜死后,我们终于看清了香港文化的困局|香港为何只有"才子",没有"大师"?”,节目由梁文道用普通话主讲。看见片长1小时43分钟,本想打退堂鼓,及后见迈克出post指字幕错漏百出,“‘今夜不设防’变成‘精液不设防’,比全盛期周星驰更诙谐”,笑到我碌地,才急不及待点入去看。
据闻这条YouTube影片,是有人盗录梁文道在大陆平台的收费播客节目而制成,字幕污烟瘴气似乎不能归咎于梁。如果真是这样,我建议梁先生马上向YouTube举报侵权。以我为例,近年有人在YouTube朗读我公开的免费文章,制成节目,我虽分文未取,对方事前也必须征得我同意。若有人擅自朗读我在Patreon发布的付费文章,我一定追究,决不纵容。
不过错有错着,那些应该是AI生成而未经校对的字幕,的确令网络充满愉快的气氛。例如梁文道提起《苹果日报》风月版“肥龙、骨精强”,字幕变了“肥龙、古今强”(是普通话谐音),“叫鸡指南”变“造记指南”,《壹周刊》创刊口号“不扮高深,只求传真”变“不办高生,只求纯真”。当然,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精液不设防”,平生所见,唯有蒋匡文博士在〈讣尊师王亭之〉写的一句“师父为人,绝不藏私,教授徒弟倾阴囊相授”,差可媲美。
至于节目内容,观点有些我同意,有些不同意,有些说话听起来实在不舒服——例如他刻意回避黎智英的名字,说“今天恐怕也是提出来我们就不健康了”——但有一件事我认为他讲得好,就是认真考究了“香港四大才子”称号的来源,并指出那完全是大陆人虚构,昔日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根本不会这样说。
尊重蔡澜先生是一回事,强行冠名什么“才子”是另一回事。当年《今夜不设防》开播,广告宣传只称呼黄霑、倪匡和蔡澜为“三名嘴”,不是什么“三大才子”。记忆中,以前香港人根本不会把金庸跟黄、倪、蔡相提并论。金庸是武侠小说家,形象跟其余三人迥异,四人涉足的领域亦不尽相同,不像“四大天王”都是唱歌。我怀疑“香港四大才子”这称号,可能受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启发,戏中唐伯虎、祝枝山等“四大才子”实在太深入民心了,几年后TVB也来一出《金装四大才子》。或许有大陆人看了电影电视,就胡乱挪用在香港几个名人上,实属牵强。
蔡澜过世后,大陆有个网民写了篇标题耸动的“引战文”,在网上热传,题为〈你无比追忆的蔡澜、金庸们,其实水平不算高〉,署名“海边的西塞罗”。文章批评香港文化浅薄,孕育了不少“才子”,却没有真正的“大师”,很多观点似是而非,谈香港文化更觉隔靴搔痒,我上星期看了,不觉得值得反驳,想不到梁文道却在节目郑重回应。梁尝试定义“才子”,又列举在香港成长或生活的“大师”,如崔琦、牟宗三、钱穆、饶宗颐等,随后不忘指出他们来自中国大陆(没有说的是,那个中国叫中华民国),讲法有点含混,也有点骑墙。
梁试图定义的“香港才子”,都是城中知名、工作跟流行娱乐有关、真性情、懂赚钱,以及风流韵事数之不尽的那种男人。这讲法固然符合今日大众想像,但我的语言习惯比较迂腐,为免鸡同鸭讲,还是补充一些传统定义比较好。“才子”一词,初指才德兼备的贤人,出《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跟文采无关。这词后来流行起来,相信缘于潘岳在〈西征赋〉写过:“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终童(终军)和贾生(贾谊)都是年少崭露头角的才俊,早年得皇帝赏识,惜寿命不长。
潘岳称贾谊为“洛阳才子”,从此“才子”一词就跟贾谊分不开。这里的“才子”,其实还是《左传》那个“才德兼优者”,但贾谊恰巧能言善辩、文才超卓(他写的〈过秦论〉、〈论治安策〉都是经典之作),大概是这个原因,后世就以“才子”借指才华出众的文士。唐代后,这个后起用法越趋普遍,《左传》的本义反被淡忘。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才子”不分男女,如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包括名妓薛涛和女道士鱼玄机。若要明言“才子”是个女的,可以说“扫眉才子”(出自胡曾赠薛涛的诗句)。
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自古以来的“才子”,跟率性放荡、左拥右抱、吃喝玩乐、风花雪月根本沾不上边。以中国“天字第一号才子”贾谊为例,他忠君爱民、志怀远大,洋洋洒洒写过许多政论,决非今人幻想中那类酒色财气的文人。当年在《明报》写社论的查良镛,就是“才子”;至于黄霑、倪匡和蔡澜,撇开他们的本业不谈,仅凭公众形象而论,其实应该叫“名士”。因此,当年《今夜不设防》宣传将他们定位为“名嘴”,合情合理,后来他们被封“才子”,不是三人的问题,问题是出自那些不懂区分“名士”和“才子”的中国人。
那个“海边的西塞罗”说,香港为何没有“大师”?梁文道其实没答到重点。我的答案很简单:香港没有“大师”,是因为港人有自信,无需瞎编许多假大空的头衔绰号,讲得天花乱坠,只为了自我陶醉。名副其实的大师,不管什么地方,从来都是百年一遇。反观中国大陆,几十年前起已经“博士满街走,大师多如狗”,如季羡林只是梵文、吐火罗文专家,却被奉为“国学大师”(见《央视网》),甚至连他的学生钱文忠也称“大师”,究竟中国的“大师”贬值得多严重呢?坦白说,就算是钱穆、牟宗三、饶宗颐这个级数,你奉他们为“大师”,我也只能笑而不语。饶宗颐肯定是传统意义的才子,是不是大师则见仁见智。
香港人从前不讲什么“才子”,“大师”则往往令人想到“气功大师”、“特异功能大师”——直接一点讲就是“神棍”。讲一个笑话:我读书时,有一年被同学呼作“大师”,理由是我带了几个铜钱上学,每逢小息就帮人卜卦。
相关文章:
倪匡的三个乌托邦
(初载《皇冠》杂志2025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