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杂志:一个体制边缘俱乐部的兴衰浮沉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炎黄春秋》杂志:一个体制边缘俱乐部的兴衰浮沉

又比如对大饥荒真相的逼问。这方面《炎黄春秋》用心最多,可谓不遗余力。仅从2010年前后的一些文章标题,即可见一斑:《曾希圣是如何掩盖大饥荒的》;《大跃进中山东的两次饥荒》;《彭水县大饥荒人口非正常死亡报告》;《地方志中的广西饿死人事件》;《地方志中大饥荒死亡数字;一个生产队的死亡档案》;《大饥荒中农民的反应》;《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等等。

关键在于,这些文章往往出自权威人士或者亲历者手笔,极具可信度。而像这些颇具影响的重头文章,20多年下来,可谓不绝如缕,篇轶浩繁。

《炎黄春秋》的另一个贡献是思想启蒙,主要是对常识的普及,对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的启蒙。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主题是人道主义,那时人们刚刚走出宗教蒙昧,人的觉醒,人的解放成为普遍渴望。九十年代的主题则是自由主义,正是从九十年代开始,自由主义在中国浮出水面。而《炎黄春秋》的灵魂人物之一李慎之,就是九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扛旗人,他是一个风向标,代表一大批痛定思痛的“两头真”老干部,集体转向自由主义。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由此构成《炎黄春秋》的底层逻辑。普及现代文明,普及常识,成了这份杂志的历史使命。

为此,《炎黄春秋》做出了持久的努力。从2010年前后的文章标题,即可见一斑:《论表达权与言论自由》;《重提如何保障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命运》;《欧美征税权演变与政治文明》;《美国的党争》;《宪政民主应成为基本共识》等等,本文文末有更多列举。

《炎黄春秋》对中国当代思想传播的另一个贡献,是冒当时之大不韪,公开呼吁重新评价胡耀邦、赵紫阳。2005年11月,胡耀邦诞辰90周年,为配合纪念活动及胡之女李恒(满妹)的著作出版,《炎黄春秋》特意安排了“我们心中的胡耀邦”专题,请田纪云、李锐等多位党内元老发声。这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同期发表的“我心中之耀邦”一文,彼此呼应,而令当局大怒,双双遭中宣部批评。该期杂志并被短暂封禁,后始复售。那之后,《炎黄春秋》冒着巨大阻力,依然频频发表赞颂胡耀邦的重磅文章。

在中国,有关前中共书记赵紫阳的话题,比胡耀邦的话题更为敏感,属于绝对红线,但《炎黄春秋》也要碰。2007年7月,前副总理田纪云在该杂志杂志发表重磅文章:《国务院大院的记忆》,对赵紫阳作了正面描述,称赞赵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当局禁止此文上网,同时禁止其他媒体转载。《炎黄春秋》没有停止,纪念赵的文章陆续又有发表。此举在大陆媒体界可谓绝无仅有。

个人认为,《炎黄春秋》之呼吁重新评价胡赵,主要目的并不在胡赵个人毁誉。《炎黄春秋》元老院的政治老人,无疑对胡赵深怀感情,但其冒险重新评价胡赵,主要还是基于政治考量而非仅仅怀旧,还是属意胡赵遗产,即胡赵代表的体制内改良主义路线。

由此延伸可知《炎黄春秋》的重要理念之一,即主张胡赵路线,实际上是要在当时主流的政治选择而外,试图给出新的政治选择,为中国的和平转型敞开新的可能性。

《炎黄春秋》的老人们推崇胡赵,但没有停留于胡赵,而是有很大发展。这表现为两点。第一是明确主张告别斯大林模式和所谓特色社会主义,向北欧社会民主党学习,于是有了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重磅政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此文一出,惊动中国思想界。第二是明确主张宪政社会主义。2011至2013年,《炎黄春秋》发表了多篇同一主题的政论。包括萧功秦《我看宪政社会主义》、何炼成《宪政社会主义要伸张民权》、童之伟《八二宪法与宪政》等。

在中国,关于宪政的讨论,比较有规模的出现于2008年,原本局限于法学界。《炎黄春秋》的高调参与,将宪政这一颇为敏感的议题,以及不同思想派别之间的争论,推送到大众面前,使其公共化,客观上在中国传播了民主宪政的思想。参与争论的,有强大官方背景的“反宪政派”,以及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欧美宪政派,还有主张在现有体制下推进宪政的“社会主义宪政”派,也即‘承认或不挑战中共长期执政的宪法正当性,以宪法逐项列举的方式明确党权范围,同时通过立法具体规范党权行使程序。”

在这场论战中,《炎黄春秋》站在社宪派(主张宪政社会主义)一边,反映了其体制内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因为论争中向体制内外普及了宪政常识,引起当局高度紧张。2013年4月,风云突变,高层出面干预,宪政问题在中国的媒体上从此成为禁区,不再有讨论空间。

像这样主动介入意识形态的论战,在《炎黄春秋》其实不是第一次。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范围批判普世价值,《炎黄春秋》却旗帜鲜明地支持普世价值,2009年5月发表了文化部元老高占祥的文章:《普世价值不可一概否定》,如此顶风而上,当局亦无可奈何。

《炎黄春秋》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不懈地呼吁以宪政民主为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仅作者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16年《炎黄春秋》最后被关闭,呼吁宪政民主,呼吁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就有五、六十篇。而在25年的存在历史中,《炎黄春秋》的此类文章更是洋洋大观。可惜,这样的努力并没有能够改变什么。当一个国家开起倒车,呐喊者也无能为力。

在这些相关文章中,最值得说道的,是2013年1月《炎黄春秋》的编辑部文章:《宪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强调政改是一场“维宪运动”,明显呼应稍前《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国梦 宪政梦》。而正是这篇新年献词,引发了轰动中外的南周新年献词事件。《炎黄春秋》在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声援南周同仁的同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旗帜。是为大勇。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民间档案馆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06/224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