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宣称任内不会发动战争的美国总统川普,最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轰炸伊朗核设施,然后在自己社群媒体上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已经达成完全停火协议。这场为期12天的战争,将在24小时后停火。
中东问题极其复杂,以伊仇恨已接近半世纪,如果真如川普所言,速战速决没有后遗症,姑且不论国际关系学者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在操作上已进入一个不用核弹的边缘政策时代。
1.不用核弹的第一击,国际政治走向边缘政策真实版
边缘政策(Brinkmanship)并不是新名词,在赛局理论中,有一种称为“危险边缘”(brinkmanship)的策略,常见于“懦夫赛局”中,是逼对方让步的有效手段。施展策略的一方总是用“我要打仗”、“我有超多武器”、“害怕了吧”的策略,希望对方乖乖让步甚至投降。
这种策略在美苏冷战时期应用到淋漓尽致,当时科学家冯纽曼甚至赞成出其不意用核武做第一击,只是在冷战结束前都没有使用。
台大电机系毕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任教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政府系的林泽民教授,曾用边缘政策分析中国军机扰台,根据林教授的分析,这些扰台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信号传递(Signaling)的手段,旨在向台湾及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决心与实力,以此来加强其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
这次川普以对人命损失较小的钻地炸弹试图达成威慑效果,可以说真的是把理论付诸实现,具体成效还待时间观察。
2.各国领导人拥抱大历史,光荣帝国梦挤爆世界
世界会走到这里,当然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世界大国领袖的历史观都“突飞猛进”了。普京在出席最近会议上说,“理论上整个乌克兰都是我们的”,按照这种讲法,三小国等旧苏联势力范围都是俄罗斯的,等于是要推翻后冷战秩序。
无独有偶,中共和部分蓝白委员最近也尝试将历史往前追溯,主张两岸还在内战状态,也是要推翻冷战秩序。
无论是普京声称“乌克兰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还是中共坚持“台湾与中国仍处于内战状态”,即无视乌克兰自1991年独立以来,无论是在国际法地位、政治制度、语言文化或国家认同上,都已走出与俄罗斯截然不同的道路。而1949年逃难来台的“中华民国”,经历了民主化、言论自由、政党轮替与本土化认同的转变,早已不可能将现实硬塞回想像的历史中。
当然川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口号,也是不遑多让的幻想,看似唤起对过去荣光的向往,实则是对一段从未普遍存在的“美好年代”的选择性回忆。更荒谬的是,甚至还提出“让伊朗再次伟大”(MIGA)的主张,在同一个世界,真的可以同时容纳那么多伟大的国家吗?
3.世界工厂生产过剩,全球供应链破裂
在世界大国领袖的历史观垂直膨胀之际,我们所生活的水平世界全球化政策,也像一张过分延展的面皮,开始起了破洞。
受美国冷战后的全球化战略培植,中国世界工厂的生产过剩情形,已经让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机会都受到遏制。
尤其在科技领域,中国在取得资金、技术与市场优势,并利用其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投入军工业,更回过头来成为挑战美国的地缘战略对手。
川普“MAGA”诉求兴起的土壤,就是美国政商菁英在过去三十年中,为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积极将制造业外包、科技供应链延伸至中国。这些菁英相信中国一旦融入全球体系,就会走向自由化与民主化,而美国则在去工业化与社会分化中受创,导致中产阶级衰退、社会不满升高。
错误一旦造成,现在要回头修正,就必须在已经熟悉的平滑世界树立屏障、加挖坑洞,这个过程绝对不令人舒适。
4.跑步机上的边缘政策世代,台湾人避难包最重要装的是判断力
生活在一个垂直膨胀、水平破洞的世界,台湾人如果要说服自己,未来30年会和过去30年一样,未满不切实际。相反的,对于未来的最好的想像,就是可以依靠边缘政策,长久处在“战争边缘”而非战争。
在这个角度去理解现况,备战就是避战,和平靠的是实力。就好像人在跑步机上,你不往前跑就会跌倒,维持现在状况,脚步不能停。
最近开始热门的避难包讨论,在进行种种准备之后,也许台湾人的避难包里装的最重要事务就是判断力:我们要守护的究竟是哪种现状?是谁在进行战争边缘的遏制?是谁会真的进行战争?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个指南针。
7月26日的大罢免投票,可以看到台湾人的避难包准备的如何。
作者为二十年来企业创作二刀流,去哪里始终不忘记者和企业人的双重身份。从外派中国到硅谷分公司,由太平洋东西两岸回望台湾,文化与生态如珍宝发光,传产和数位经济并列争辉,正在写作新书《末代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