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税战最激烈的4月,银行为规避风险,对实体经济几乎断贷了,让企业自生自灭。图为中共央行
美中关税战4月开打,其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影响?说法很多。但从中共当局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来看,4月份中国经济动向之糟糕,甚至可说冰火两重天。本文试说三点。
其一,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断崖式下降,银行对实体经济几乎断贷
根据中共央行数据,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平均每个月社融5.06万亿;但4月份,断崖式下跌,仅仅1.04万亿。
表1:2025年4月社会融资存量数据
单位:万亿人民币
社融规模存量
政府债券余额
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余额
实体经济外币贷款余额
企业债券余额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
3月末
422.96
84.96
262.18
1.19
32.59
11.82
4月末
424.0
85.93
262.27
1.18
32.8
11.86
4月增
1.04
0.97
0.09
-0.01
0.21
0.04
数据来源:中共央行
更严重的问题是,4月份这1.04万亿社融增量,主要靠发政府债券(0.97万亿)。而对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增量仅仅900亿,对实体经济外币贷款的增量还是负数,(折合人民币)减少了100亿。此外,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的三项融资——即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4月份的增量为-0.28万亿。
也就是说,在美中关税战最激烈的4月,银行为规避风险,对实体经济几乎断贷了,让企业自生自灭。
其二,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骤减1.3万亿,流入“金融黑洞”和(或)不再信任金融系统、手持现金过冬
央行月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见表2):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2.9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4万亿元;但前四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2.5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8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103亿元。
也就是说,仅仅4月一个月里,人民币存款就由增变减(减少0.44万亿),驱动因素有二:住户存款骤降1.39万亿,非金融企业存款骤降1.33万亿。(固然,2024年4月,人民币存款单月减少3.92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但其中居民存款同比多减6500亿元,并非主导因素。)
此外,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1069亿美元,前四个月外币存款增加1053亿美元;据此测算,4月分外币存款减少16亿美元。
表2:2025年4月存款增量数据
单位:万亿人民币
人民币存款
其中:住户
其中:非金融企业
其中:财政性
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备注
3月末
12.99
9.22
1.74
0.8190
0.3090
4月末
12.55
7.83
0.4103
1.19
1.88
4月增
-0.44
-1.39
-1.3297
0.371
1.571
数据来源:中共央行
一季度,中国金融市场火爆,诸如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暴涨2.34万亿元,国债认购量同比激增47%,货币基金出现单日申购限额被“买爆”的奇观。
可诡异的是,如一些评论所说,4月金融市场平平。那些从银行流出的存款,既没变成商场里的新手机,也没化作售楼处的首付款,甚至没流向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
钱去哪了?流入“金融黑洞”(即在金融系统中空转)和(或)不再信任金融系统、手持现金过冬。这才是中国金融系统的危险之处。这也使得中共的现行货币政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其三,4月新变化,美国关税战只是催化剂,更有其历史因素:从社融结构来看,企业融资处境在显著恶化中
中国经济早在2008年就已经走下坡路了。2012年末习*近*平上台后,为维持中国经济的中高增速(官方数据意义上的),更加借力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施大规模社会融资。
从表3可见,2014至2018年,每年的社融规模都在20万亿以内;2019年美中关税战效果凸显,社融规模较2018年增加1/3至25万亿多;2020年以来,疫情突起,年度社融规模更跃过30万亿大关,2024年社融规模较2014年几乎翻番了。
表3:2017—202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单位:万亿人民币
社融规模增量
实体经济
人民币贷款
实体经济
外币贷款
政府债券净融资
企业债券
净融资
非金融企业
境内股票融资
2025*
16.34
9.78
-0.1098
4.85
0.7591
0.1353
2024
32.26
17.05
-0.3916
11.3
1.91
0.2900
2023
35.59
22.22
-0.2206
9.6
1.63
0.7931
2022
32.01
20.91
-0.5254
7.12
2.05
1.18
2021
31.35
19.94
0.1715
7.02
3.29
1.24
2020
34.86
20.03
0.1450
8.34
4.45
0.8923
2019
25.58
16.88
-0.1275
4.72
3.24
0.3479
2018
19.26
15.67
-0.4201
1.79*
2.48
0.3606
2017
19.44
13.84
0.0018
——
0.4495
0.8734
2016
17.8
12.44
-0.5640
——
3
1.24
2015
15.41
11.27
-0.6427
——
2.94
0.7604
2014
16.46
——
2.43
0.4350
注:2025*为2025年前4月;1.79*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
数据来源:中共央行
不过,同期,社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虽然中共一再讲要支持实体经济,但2014年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3%,到2024年却下降到61.8%,10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二)中共巨额外汇在手,但对企业的外币贷款却在紧缩。2014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3.47万亿元,到2024年却只有1.29万亿元,2025年前四个月外币贷款减少88亿美元。
(三)中国股市融资不发达。2014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3.80万亿元,占当年社融规模的比例为3.1%;10年之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72万亿元,占比却降至2.9%。每年的融资额,从2014年的4350亿,波动中两度上升至1.24万亿的峰值(2016年、2021年),但2022年起持续下降,2024年只有1353亿了。
(四)政府债券发行异峰突起。前些年没有数据。2024年末政府债券余额为81.09万亿元,在社融中的占比为19.9%;2025年4月末升至20.3%。每年的政府债券净融资,从2014年的4.72万亿,涨至2024年的11.3万亿。
(五)债券市场中企业融资的弱化。2014年,企业债券余额为11.69万亿元,在社融中的占比为9.5%;2024年,企业债券余额为32.3万亿元,占比却下降到7.9%。每年的企业债券净融资,2014年为2.43万亿,波动中攀升至2020年峰值4.45万亿,之后下降至2024年的1.91万亿。
更严重的问题是,企业债主要以城投债为主、国企为主。据华福证券研报数据,民企债存续规模占比仅为3.94%;甚至,民企净融资规模连续多年为负,2021—2023三年约负6000亿。
(六)银行表外融资占比下降。社会融资中,首先是人民币贷款,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的融资,主要有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三项,2014年合计余额为21.44万亿,在社融中占比17.5%。表外融资风险很大。十年之间,中共的政策从支持转为抑制。到2024年,三项余额合计下降至17.66万亿,占比降至4.3%。
总的来说,企业在股市融资、债市融资都受挤压的情况下,表外融资也大大收紧,企业(尤其是民企)融资的处境日益艰难。
结语
上述4月中国经济的新变化,是短暂的波动,还是中国经济大衰退的转折点?这还需要继续观察。但是,2022年大盘动摇以来,中国经济的总体走向越来越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