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求平静的力量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我追求平静的力量
作者:

近几年,我出去聚会的次数少了,有时盛情难却,也是在吃完饭后早早回来,不会在外面浪太久。更多时候,我喜欢与家人一起,辅导孩子作业、游戏,做些家务。闲下来时看看书,爬爬格子,写点诗歌、散文,……总之,每天有自己的“目标任务”。

出去应酬时,也是严以律己,管住嘴巴,适当饮食,特别是树立了控制体重的目标后。同时也为了少说话,人群中尽量保持安静,在外面胡乱吹牛,怡笑大方,容易说错话。听说,我们生下来只需一年就学会了说话,却需要花一辈子闭上嘴巴。

每逢周末,我会去菜市场转转,下厨做几个菜。为此我特意去考了厨师证,在家真正意义上地持证上岗了。记得那次考试,理论平时复习好些,考了92分,实操要求做三个菜:苹果拉丝,麻婆豆腐和青椒肉丝,虽然我做的这三个菜离老师“色、香、味”俱全的要求还有差距,但也得了73分,顺利过关。

这种平静的生活,可以让自己耳根清净,专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近些年,随着认知、行为习惯的改变,不知觉间,自己生活中的目标改了不少,更加贴近实际,结合自己的情况更具体精细化了。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尽量不让自己闲下来胡思乱想,惹事生非。丰子恺先生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此,安好。

有时在面对生活中一些纷繁的诱惑时,我会先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导向,自己这一天里的任务完成了没有。随着生活更加简单化,生活作息也规律了,平时很少熬夜,睡眠质量好了。从体检出来的指标看,伴随了几十年的脂肪肝没有了,尿酸下降了一百来个点,血压也降了------体重成功地减了五十来斤。

那次在家人的建议下,我在离家不远的乡郊租了一块地,有12个平方,一年1200元,说是平时可以带孩子去玩,体验生活。我来自农村,在我们老家花这么多钱租的地,种了粮食可以养活一家人一年了,但我听了后,觉得这是个好注意,迅速付了钱,办了手续,俨然成了一个城市“地主”,一星期不到,东家就把地平整好了,还施了有机肥。

第一次带家人去劳动,我们把地分成了两垄,撒了小白菜菠菜的种子,一家人忙了一个下午。每逢周末,有时我会带孩子,有时我自己一个人去,松土、除草,天气冷下来后,我从网上买了工具搭起了帐篷。每次来到这片田园,看到路边那些绿油油的庄稼,天空中飞舞的彩蝶、飞鸟,我的心就很平净,体会了与心俱来的欢乐。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常常汗流浃背,心里却很踏实。东家在手机上建了微信群,大家在群里分享种植经验,晒上收获的成果,诱人的佳肴。我看了特别激动,期待着下一次自己的地里有所丰收了。

随着年龄增加,我学会了在生活中做“减法”,去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像早些年心里有太多追求,其实是虚荣心在作祟,让自己成为了生活的俘虏。我会努力地让时间过得慢下来,每天按照生活的计划有条不紊,不像以前一样匆忙,彼于应付,四处奔波。

这种平静的生活,让我在生活中出错的机率减少了。早晨醒来,脑子里清楚这一天里的目标任务。由于事情少了,不需要过多考虑时间分配,按照先后次序,一项项去完成就行。如此生活更有规律了,质量也提高了,营造了些许松弛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开车违反交通法规的次数少了,以前每年都要收到几张罚单,究其原因,平时开车时忙着去追赶时间,脑子里同时记挂着几件事情,脚控制不住地去踩油门,为了去赶超前面的车辆。有时停车一时找不到车位,心里着急,胡乱在路边随便一停,引来交警光顾。生活中事情少了,节奏慢了下来,开车的时候注意力更集中,容易遵守交通法规。

有人认为,当我们内心里感觉了焦虑,心理压力大时,是我们身上的能量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工作生活节奏,出现各种心理症状,所以当务之急是把生活的节奏慢下来。就好像驾驶汽车的速度过快时,车身出现剧烈运动一样,发动机承载不起当前的速度。

在物理学里有一个"熵"的概念,能量在转换过程时,总体上是守恒的,但是在一种能量转为另一种能量时,会有一部分能量流失,那部分流失的能量即为“熵”。而我们在生活中,总体的时间、精力也相当于一个能量值,是守恒的,没有人会有无限精力。当我们在某方面工作投入过多,占用的时间、精力更多,于是关心健康、照顾家人、娱乐的时间就少了,久而久之,这些被忽视的领域就容易出问题,譬如家庭矛盾增加,健康亮起红灯,与亲友的关系距离渐行渐远-----所以,先前这种忙碌的生活是不可长久为继的。一个人要想过上健康、积极、幸福的生活,在于“熵”数的管理,科学地运用时间精力,在干好工作的同时,照顾好身体,陪伴家人,适当放松娱乐……张弛有度。

当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的时候,能够在生活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就不容易受情绪、欲望的诱惑。由于每天的工作大都是自己熟悉的,得心应手,压力的应激水平低,大脑产生较少的皮质醇。注意力集中能让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每天按部就班做好目标任务内的事情。

近些年,我发现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了不少,内心不会轻易受外界发生事件应激而生理唤醒。情绪变化时,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类型、认知、产生情绪的原因,采取应对之策。为了在生活中追求这种平静的力量,我有意地树立了与之对应的目标导向,遇到事情时,有意无意地提醒自己保持平静,或离开应激源,转移注意力,改变认知。

当我的作息变得更有规律,生活有条不紊,开始滋养了身心,生活中更加地淡定从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处守口,独处守心。”人入中年,更加深刻地体会了曾国藩之言的修炼之道。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禅语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感知和判断往往受到内心状态的影响。只有当内心平静、不为外界所扰时,才能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当我们在生活中忙碌,行色匆匆时,往往会忽略了身边许多美丽的风景,忙于追逐。像故事里的那只猴子,一开始手上拿着玉米,后来扔了去摘西瓜、桃子,去追兔子,最后也是两手空空地回来,悔不当初。王阳明先生在“心外无物”的理念阐述中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有篇文章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有这么几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当我静下来的时候,会更多地发现身边那些珍贵的东西,感觉了温馨的亲情友情,体会了更多心情舒畅愉悦的理由,------仿佛身边的那些花、那些人一下子变得生动、亲近起来,恍然如梦,这些年它们中的许多竟是被自己忽视了。感觉时间是一段段、一茬茬飞快过去的,有时候发现自己突然老了不少,白发像是一夜之间长出来许多。

那一年,突然从老家传来了外婆去世的消息,我惊慌失措,慌不择路地回去奔丧,一路上在想,好多小时候的承诺都没有实现呢,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外婆去世这一突发事件,对我的思想震动很大,我开始重新反省这些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建构。

渐渐地,我开始努力地让生活变得更简单些,做一些减法,克制内心里的欲望和盲动。生活中静下心来,容忍从前经历的挫折,克制内心的冲动,计划一段时间内的事情,------如此精心谋划,将日子一天天认认真真地过,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一不小心,光阴就飞速地从我身边溜过,那些人,那些事,忽而不见,被我遗忘在城市的角落里,洪流中。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玉吊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518/222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