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驰轩辕问道图(局部)-黄帝在崆峒山问广成子。(公有领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八》)
【注释】
可矣:石经作“可也”。
【讨论】
本章理解上的分歧在于“道”字。“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近百次,有多种涵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说:“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将“道”理解为天下太平(《论语》中类似的话很多,如:“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如是,本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有一天能够听到‘天下太平’的消息,马上死去也安心!”这体现了孔子一生的忧世忧民!
但是,宋儒的理解则不一样。朱熹注解本章: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后人大都采纳这种解说。这种解说也非常激动人心。“道”是真理。人活世上,最怕是个睁眼瞎,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人若在朝上得闻道,即便夕间死,也得了。”
事实上,本次中华文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求道”。据说,“三皇五帝”中的黄帝,听说远古仙人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上(位于现甘肃省内),就带了一百多人,风尘仆仆地前去拜师问道,却无功而归。黄帝回国后,深刻反思。又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做出了一番伟业。黄帝一直思念广成子,又过了大约六十年,一百岁时决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这一次黄帝单独一人,悄悄离开轩辕之丘,上崆峒山。路上遇到了一位长者(仙人赤松子)指点:“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这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黄帝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当黄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时,广成子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之后,广成子传道于黄帝。黄帝回国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在一百二十岁时,黄帝乘龙白日升天。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思考:黄帝之所以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之所以成为本次中华五千年正统文化的奠基人,就是因为他能求道、得道呢?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五千年而不中绝,是因为“其中有道”呢!
再回到本章。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于己是坦然,于弟子和世人是期许、是激励。
不过,本文一开始列出对本章的不同理解,则是希望读者能就原文自己去理解,而不止限于某一家(哪怕是主流)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