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网王笃若报道/4月23日,中共央视报导,习*近*平在北京大会堂为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举行欢迎仪式,并强调此次启用了全新的国事访问礼仪。
新版礼仪大幅“瘦身”:军乐团位置从南侧改至北侧,人数由122人减至82人;礼号手制服改为军绿色;北侧旗阵取消,旗帜从26面减至22面;礼炮分贝从99降低至89,单发装药量从30克降至10克。整体呈现“减法”变化。
这一变化,被普遍视为中共党魁习*近*平失去外交主导权的又一信号。自去年三中全会后,习*近*平中风传闻甚嚣尘上,军中亲信接连遭清洗,人事权被削,近期李干杰与石泰峰职务对调,被外界解读为习失去人事主导权的进一步标志。
习在外事领域的影响也持续式微。4月8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外交思想”首次被完全消失;4月10日,外交部召开驻外使节会议,习未按惯例接见使节,王毅讲话中亦未提及“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显示习已丧失外事绝对主导权。
中共历来将礼宾迎送视为国家形象展示。胡锦涛时期,礼仪简朴、符合国际惯例。习*近*平上台后,大肆扩张外交排场,主打“大国气派”,礼宾仪式不断升级:增加女兵方阵、行进军乐演奏、摩托车护卫,红色军乐制服、加密迎宾号角等,彰显张扬风格。
如今,欢迎仪式再度回归收缩、低调,象征习的大国外交路线被系统性抛弃。礼仪削减,不只是财政节俭的表象,更是中共内外困境下的无奈调整——内部经济衰退,国际孤立加剧,“气派外交”已无力维系,习本人也难再通过高调外交强化权威。
梅凌霜在人民报分析指出,礼仪变化背后,实质是中共政权内部权力格局剧变。外交作为政权核心的一部分,习被边缘化趋势愈发明显,所谓“大国外交”的幻象正在破灭。中共礼宾规格的变化,是中南海权力斗争外溢到外事系统的直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