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廷|白区党的话语战争:潜伏于理性背后的渗透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刘哲廷|白区党的话语战争:潜伏于理性背后的渗透
作者:

白区党言论之一。

白区党言论之二

在台湾的舆论场上,任何与中国有关的议题,似乎总能挑起激烈争论。红色的标签往往最显眼,然而更隐晦、更具有长期渗透力的,却是“白区党”。

白区党并非单一组织,而是一群分散在不同领域的话语代理人。他们可能是学者、媒体人、企业家,甚至是亲中资金支持的智库成员。他们的话语影响力不仅来自个人观点,更可能受到中国渗透势力的资助与推动。

话语如何影响社会舆论

1.学界渗透:论文与学术话语的影响

近年来,台湾部分学者的论述开始与中国的“统一叙事”接轨。例如某政治学教授在多场国际会议上提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论点,并撰写论文主张“一国两制是台湾最佳选择”。此人过去曾获得中国高校的荣誉职称,并多次参与由中国国台办资助的学术交流计划。

在这类言论的影响下,部分国际学术圈开始接受“台湾问题尚有讨论空间”的说法,忽略台湾已经是拥有自由民主体制的事实。这不仅影响国际认知,也在台湾内部制造“学术中立”的假象,使部分民众开始怀疑台湾的国际法地位。

2.媒体渗透:理性包装的统战话术

白区党在媒体圈的运作模式更加隐晦。他们不会直接主张“中国统一台湾”,但会透过新闻节目、专栏文章等方式塑造特定舆论。例如某财经媒体人长期在专栏中强调“中国市场对台湾的重要性”,并多次暗示“台湾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中国市场,避免台独风险”。此人曾被揭露与中国国企有业务往来,但他在台湾仍被视为“客观中立”的评论人。

此外,部分新闻频道在报导中经常选择“对中国友善”的角度,例如在中国军机扰台时,强调“中共军方只是例行演训”,或在国际对台支持时,转而强调“台湾不应过度挑衅”。这类话语的累积,使得社会对于中国威胁的感知逐渐降低,间接削弱台湾的防卫意志。

3.商界渗透:资金影响政策方向

在经济层面,部分企业高层也扮演白区党的角色。例如某知名企业家多次公开反对“抗中保台”政策,声称“台湾应该维持经贸中立,不要选边站”。然而,此企业家同时在中国拥有庞大投资,甚至曾被揭露参与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计划。

这种言论的潜台词是:“台湾若强调主权,将会影响经济”。这类说法强化了“经济依存”的话语,让部分民众认为“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是台湾唯一的生存之道,进而影响台湾的经济政策与国际布局。

认知作战与政治话语的渗透

政治学者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其“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中指出,国际竞争不仅仅是军事与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话语权与文化影响力的战争。国家可以透过媒体、学术、文化渗透等方式,让敌对国家的人民接受特定叙事,进而影响其政治选择。

在这个框架下,“白区党”的话语策略正是软实力渗透的典型案例。他们的发言方式与传统的统派论述不同,强调理性、反对情绪化对立,并且常常在语境上拉出一条等号:

●“民进党与共产党没什么两样”──将台湾的民主体制与中国威权体制并置,模糊台湾民主社会的相对优势。

●“台湾的文化都是从中国来的”──削弱台湾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强化“两岸本一家”的论述。

●“台湾没资格谈独立,因为经济依赖中国”──强调经济依存关系,使“政治现实”成为压制政治选择的理由。

这些话语的特点是,它们不会直接鼓吹统一,而是试图将台湾内部的价值共识解构,让台湾人开始质疑自己的立场是否“过于偏颇”,是否应该“理性一点”,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

这种策略在政治学上属于“语言建构现实”(Constructivism)的范畴。根据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等建构主义学者的观点,国际政治并非单纯的物质实力竞争,而是由话语、信念与叙事所塑造。当话语战成功改变一个社会的认知模式时,该社会对自身国家与敌对势力的看法就会发生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白区党的角色,就是在台湾社会内部制造一种“模糊地带”,让中国不再被视为威胁,让台湾人民对自身体制的信任逐步消解。

话语战争的全球模式

类似的话语渗透并非台湾独有。在全球政治中,语言早已成为一种隐形武器,渗透、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自身国家的看法。

俄罗斯乌克兰的话语战──在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前,克里姆林宫早已透过媒体和亲俄学者长期塑造乌克兰内部“亲俄认同”,甚至让部分乌克兰人相信“乌克兰本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种认知渗透,为俄罗斯的入侵铺平了道路。

●冷战时期的美苏文化战争──苏联曾经透过文化交流与学术影响力,试图在欧美知识分子圈中培养一批“对苏联持开放态度”的思想领袖,使其成为苏联的“话语代理人”。这些人未必直接支持苏联,但他们的言论会淡化苏联的威权统治,并将美国的政策塑造成“同样的霸权”。

这些模式与“白区党”的策略有惊人的相似性:它们不直接宣传某种政治立场,而是让“怀疑自己的国家”成为一种趋势。当足够多的人开始怀疑,内部分裂便成了外部势力介入的最佳时机。

白区党的政治身份与利益

“白区党”的成员长期生活在“白区”,即台湾这一由资本主义运作的体制内,享受着这一体制的福利。然而,他们的认同却未必真正属于这个体制,而更偏向于对中国统一的隐性支持。这种态度的政治学分析可以从“双重身份”的角度来理解。白区党的成员在内部通常对自己所处的体制并无忠诚,而是利用自己在台湾的资源和权力,为外部势力服务。

这样的行为反映了政治权力的结构性不稳定,尤其是在民主社会中,当一部分菁英试图拉拢外部势力以维护自身利益时,他们会削弱内部的凝聚力,损害社会整体的福祉。因此,辨识白区党及其所代表的隐性力量,是维护台湾政治稳定、捍卫民主体制的关键。

辨识敌我,捍卫民主

台湾的未来不应该被任何一方暗中操控。作为有识之士,我们必须保持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辨别各种言论背后的政治目的。这不仅是对台湾的责任,更是对所有民主价值的坚守。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的内部凝聚力被削弱,民主体制的合法性也会受到威胁。台湾必须保持对这些言论的警觉,更要增强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敏感度。辨识“白区党”的第一步,便是看其是否清晰界定加害者与受害者,是否将台湾与中国的角色混为一谈,将两者置于同等地位。

对异见的包容应该建立在真诚的对话与共识基础上,而非自欺欺人地放任错误的言论渗透。台湾必须警觉,“白区党”的认知战,不是让我们投降,而是让我们自愿放弃抵抗。只有拥有清晰辨识敌意与真相的能力,我们才能真正保卫这片土地,守护我们的民主与未来。

作者为诗人,自由工作者。1979年生,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曾担任乾坤诗刊现代诗主编、台湾诗学论坛杂志执行编辑。收录合集《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著有诗集《某事从未被提及》。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思想坦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327/219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