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快进入尾声,中国经济表现如何?可以检视今年一整年的经济形势,以及解释整体社会问题的现况,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二月,中国的失业率有持续攀高的现象,二月的全国城镇失业率为5.4%,比前一个月高出0.2%,这是近两年来的新高,如果再限缩在全国31个大城市的失业率则为5.2%,也是近半年来最高,这显示自疫情过后,中国失业问题不但没有解决,中共还为了让统计数字“报喜不报忧”,在2024年1月刻意调整失业率的统计方式,但是社会就业前景仍相当低迷,实际情况恐怕比官方数字更为严重。
青年失业现象加剧深陷社会内卷问题
失业问题不只反应经济发展形势,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自2016年开始,中国经济成长趋势其实已呈现“L型”态势,中共当时以“新常态”来作为经济成长下行的解释,这一方面是官方对于经济荣景不再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做好社会对市场预期的准备,别忘了,当时还未开始美中贸易战,国际社会也尚未意识到中国对外经济胁迫问题,换言之,这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体质问题,政府的手长期介入市场运作,过去可以刺激投资、带动贸易及消费,一旦牵引中国经济成长的“三驾马车”失速,市场又缺乏创新自主、转型,结果只是“软着陆”或“硬着陆”的差别。
中国目前经济陷入恶化的挑战之一,就是社会大众对经济发展的期待感持续下滑,尤其是年轻族群的经济力量正在弱化,这反应在两个面向,首先,年轻人低迷的就业率仍为触底反弹,2023年四月至六月间,中共官方公布年龄在16岁至24岁的劳动人口,出现失业率连续突破20%的现象,由于事态严重,中共旋即在当年的七月就不再对外发布这样的数字,直至2024年1月采取新的统计方式后才恢复发布。其次,中国青年失业问题衍生出的社会困境更为难解,诸如“躺平”、“烂尾娃”、“新读书无用论”、“比穷”等现象浮现,而这都是中国社会面临不稳的不定时炸弹!
官方带头隐瞒造假难掩社会躺平现象
2024年中国政府在针对16岁至24岁的青年劳动失业统计的方法上动了手脚,剔除了在校生身份,以及放宽失业定义的标准,因此去年12月官方公布的青年失业率为15.7%,已连续四个月下降;然而,今年二月的数字显示,青年失业率为16.9%,比前一个月增加0.8%,接下来的趋势极有可能随着六月毕业季到来持续上升。不过,中共官方发布的数字有失真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公布统计资料有着“数据注水”的疑虑,从统计数字不断“修正”的频率,以及许多专家学者发现数据之间难以兜拢,质疑数据往往被掺入“水分”,那么失业数字恐怕也有“被造假”的问题。
2023年中国青年失业高攀不下,当时尚未屏蔽的最高数字为21.6%,一位中国学者发表的研究显示,2023年的青年失业率可能超过两倍之多(46.5%),如此巨大的差距,不只坐实了中共隐瞒的猜测,更显示中国实际情况可能更糟。此外,中国内部公开的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55.5%,但是这个数字的可信度恐有问题,有消息显示中国大学有“隐蔽失业”的造假对策,例如要求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调查表上填写“灵活就业”或自称“从事自媒体”来掩盖“隐性失业”,进一步估算真实就业率大约是三成,之间落差20%之多。
事实上,中国社会出现“比穷”、“躺平”问题,这表示中国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心理是“悲观”,“消费降级”、“极致低消费”是生活现实的无奈,短期带来“消费疲软”,长期则是加剧“社会性内卷”;此外,中国内需不振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中产阶级”消费萎缩,这除了是现况,例如减少需求、消费降低,也呈现出结构性问题,包括市场削价竞争、行业倒闭潮,以及社会贫富差距再度扩大,有钱人和没钱人的消费行为更呈现两极化的现象。问题是,中共要人民共体时艰过日子,却在社会维稳、军事扩张、对外金援的开支没有减少、甚至增加,这样的对比,或许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辛酸,但也是社会没有觉醒的恶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