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李嘉诚每次的落跑中国,背后其实都是一场严密的商业算计。(图/资料照片)
“不要让李嘉诚跑了”这句话并非首次出现,近年来,每当这位香港首富调整投资布局、减持中国及香港资产时,便会引发舆论热议。从2015年大举出售中国房地产与商业资产、2019年香港动荡期间的投资转向,到2025年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业务,李嘉诚的撤资行为屡屡成为焦点。究竟“李嘉诚跑了”的说法背后,反映了哪些经济与地缘政治因素?他的商业策略又如何让他总能成功撤资?
2015年至2018年间,李嘉诚开始大举抛售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资产,包括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香港的中环中心等,总交易额超过2500亿港元。与此同时,他大幅投资欧洲市场,尤其在英国购买港口、电信及公用事业资产。当时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显现,加上香港因2014年雨伞运动社会动荡不安,市场普遍认为李嘉诚是在避险。舆论开始质疑他的“爱国心”,认为他选择“跑路”。
2019年至2020年,香港爆发反送中运动,李嘉诚以“以爱之名,止暴制乱”的广告表态,却未明确支持政府立场。与此同时,他持续出售香港与内地部分资产,加码投资海外,包括以56亿美元收购英国最大酒吧及酿酒集团Greene King。此举再次引发中共官方及舆论不满,批评他“不支持政府”,甚至认为他已成功转移核心资产。
2025年,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以190亿美元将全球港口业务(包括巴拿马运河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BlackRock)领导的财团。此举被视为对美国降低中国影响力要求的回应,导致中共官方强烈不满,甚至罕见地透过官媒直接批评李嘉诚“丧权辱国”、“背叛全体中国人”,再度掀起“不要让李嘉诚跑了”的声浪。
李嘉诚撤资的行动,往往被视为对中国经济信心的指标。他的调整策略,某种程度上预示市场风险,例如2015年房地产泡沫、2019年香港社会动荡、2025年中美地缘政治冲突升温等。此外,他的全球化业务布局,使他能够灵活转移资产。长江和记90%的收入来自中国与香港以外市场,这使得他在撤资时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与此同时,李嘉诚的商业策略也体现了财富保全的高超手段。他通常会在市场高点出售高风险资产,例如中国房地产,再转投较稳定的欧洲基础设施。他的行事风格低调且务实,例如2019年反送中期间,他以广告方式表态,避免与官方正面冲突。此外,他擅长将资产拆分出售,以降低市场对其“撤资”的关注度。
每次“不要让李嘉诚跑了”的背后,都象征着许多小粉红伤心又难过。他们看着曾经被视为“爱国企业家”的李嘉诚,在关键时刻选择撤离,无法理解资本逐利的本质,只能在网络上愤怒指责。然而,市场不会因情绪而改变走向,企业家的决策也从来不是基于口号,而是对风险的理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