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共地方当局政府性基金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卖地收入)为48,699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下降16%。这是自2022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出现两位数下降。
据《第一财经》1月25日消息,中共当局2024年卖地收入同比下滑16%,这是自2022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出现两位数降幅,且2024年降幅较2023年的13.2%增大。2024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与2021年的高位相比减少了约3.8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同时显示,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0.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9%,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比上年下降17%。
《第一财经》认为,土地收入连续下降主要是受居民购房意愿不足和房地产开发商资金紧张等影响,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土地出让收入量价齐跌。而且,受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低迷、减税等影响,去年地方税收收入普遍下滑。而土地出让收入连年下滑,也减少了地方可用财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从全年看,2024年卖地收入相较于2021年高位累计下降44.1%,接近于商品房销售额近三年的累计降幅。但去年第四季度下降幅收窄。
但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说,从中长期看,土地市场难有大幅反弹,土地出让收入下滑趋势难以扭转。
对于今年卖地收入情况如何,罗志恒认为,2025年,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预期有所好转,或将通过加快优质地块供应,加快存量土地盘活等手段支持土地市场。但考虑到房地产仍处于调整转型期,土地市场成交或将继续筑底,预计202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仍延续负增长。
罗志恒认为:“土地成交和房地产投资的修复可能相对偏慢,2025年仍面临两个不利因素。一方面存量闲置土地开发难度大,挤占企业现金流。另一方面,个别大型房企债务风险尚未全面化解,仍会制约企业拿地信心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