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忠社会 看张献忠身世及形象演变史(图)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献忠社会 看张献忠身世及形象演变史(图)
中国人历来相信,行非常大事之人,必有非常之相。身体不但是个人情欲的大本营,而且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对于具有特异相貌之人,西方不像东方人这般推崇。拿破仑曾经说过:如果你的身体先天就有缺陷,显示不出权力的那种力量,你就必须用强硬的态度、行动来弥补。就黄虎张献忠来说,他相貌奇特,绝非平庸之辈,但他没有仅仅仰仗其富含的力量与命运坐享其成,而是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上下其手地打拼出了一个大西国世界。至于是否属于“大人虎变,君子豹变”的类型,倒是供人评说。

张献忠大约是崇祯二年(1629年)回到柳树涧堡的。刑场上刀光一闪、人头落地的场景一再闪现。他改弦易辙,想过安稳的日子。在柳树涧堡家里养伤期间,他请工匠用珍贵的檀木为陈洪范刻一雕像,供奉家中,每日上香行礼。他无限感念素昧平生的陈洪范。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张献忠的人性。人性总是多面的,在不得已之际,蛰伏在人性中的恶力会异军突起,成为一个人与世界较量的绝对力量。

陈洪范,字东溟,辽东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武举。授高台游击,后调到红水河升任参将。历任陕西行都司掌印。后因事获罪被降官为庆云参将,调赴开原,又因为胆小怕事、怯懦被罢免。陈洪范善于钻营,很快又当上了总兵镇守居庸关。我曾经阅读过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陈洪范致吴三桂书,是南明弘光政权与清朝举行和谈的北使议和团成员陈洪范,致降清明将吴三桂的亲笔信。陈洪范在信中首先赞扬吴三桂“忠义动天,借兵破贼”,即借助清兵把李自成农民军赶出北京,是有功于明朝。同时感谢“清朝仗义助兵,复为先帝(崇祯皇帝)发丧成礼”。实际上,他是借此达到北上议和,延缓清兵南下,维护南明弘光政权的目的。陈洪范在信中还以“崇封”(许以高官厚禄)、“托谊葭莩”(亲戚的代名词)为饵,恳请吴三桂“鼎力主持”,玉成此事。

由此可见,最后大清的陈洪范比起张献忠来,明显要灵活得多。

在后来的正史与稗官野史里,对于张献忠的相貌描述没有更为出格之处,有些不过是添油加醋,竭力渲染其靠近“兽”的一面。

历史文献《爝火录》描述说:张献忠“两眉竦望(竦音sǒng,同悚,可怕,毛骨悚然)面黄微麻,身长虎颔,遍体生毛,号黄虎”。

更有甚者,如查继佐的《罪惟录》,说黄虎“多须、毛身、齿长足俞咫(音zhǐ,古代称八寸为咫),圆锐如锥”。这就是说,张献忠是一个黄面獠牙、浑身长满毛的妖怪。而且獠牙的长度显然超过了猛虎……这类妖魔化的记载,作者冬烘,不足为据。

我的判断是,张献忠身体魁梧,脸形稍长,脸色微黄,脸颊和下巴有短须,眉目大体端正。《爝火录》上说他“两眉竦望”。“竦”的本意应含有“恭敬”之意。就是说,张献忠的眉目端正,说起话来是声若洪钟,如果他的胸廓再予以共鸣,即是“吼声如雷”。可见,嗓门粗豪者一般是阔口,两排好牙,长有狮子鼻,脖子绝不会细小,胸廓具备良好的共鸣箱功能,只有这样的体格,才可能升格为“胸怀天下”的王者境界。所以,黄虎是一个外形壮硕、体格剽悍的高个子。

大型猫科动物里,狮子是吼,声音粗犷凶悍,可谓狮子一吼,地动山摇。老虎不同,老虎展示的是啸的威力,老虎叫声沉浑有力,声音浑厚。所谓“狮吼虎啸”就具有如此的分野。显然,西方对于王者总是希望他发出狮子吼,东方这渴望并权者具有虎啸的不二法门。比如《彼得前书》指出:“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在一个朝纲解纽的松懈时代,鉴于体制的洪钟喑哑,气若游丝,继之者坛坛罐罐一阵乱响,古语“瓦釜雷鸣”是也。无师自通者,一旦接过强力声音的传声筒,自然就可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所以,武功如何暂且放在一边,继任者必须吼声如雷,这往往是三国英雄、瓦岗寨豪杰、水浒兄弟等一批批风云人物的看家本领。

我注意到,对于黄虎的大嗓门,对于这一发布生死之令的机关,古人描述尤其多。而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黄虎不仅仅嗓门粗犷,还有激流轰击礁石的滔滔气势。

佚名《纪事略》记载说他“魁梧骁黠(勇猛而狡猾),声若巨雷”。

查继佐《罪惟录》说,黄虎吼叫起来,“气势渚流”(渚音zhǔ,指的是置立在河间滩头的孤石)。惊涛与骇浪,黄虎囊括了打击与承受打击的声音,俨然是声音暴力的统一体。这是一句高度形象化的描述。

古洛东整理的《圣教入川记》记录了两位西方传教士的亲历叙述:“二人亲见献忠震怒,七窍生烟。”“野心难化,喜怒无常,咆哮如虎,怒骂之声,远近皆闻。”

这种声浪的持续性发力冲击,就像从北方滚滚而来的沙暴冲刷脆弱的柳树涧堡的土墙建筑,一浪高过一浪,明显具有一种人间警报的性质。

无名氏撰《献贼纪事略》指出:(献)“忠怒气冲天,须发为竖,咆哮之声,彻于街衢。”

在一个没有麦克风的时代,“咆哮哥”依靠咆哮发布一系列国家大计与方针。可以想象,这种角质化嗓子发出的震撼力,让成都的小青瓦建筑与川西林盘摇摇欲坠,分崩离析。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明清史研究辑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228/2151656.html